徐氏跟朱棣的商量,果然如張欣預料的一般,很快就有了結果。
在張欣找過徐氏的第二天下午,碧璽就帶著一堆人捧著一堆人名冊子過了延德宮。
出個主意很簡單,要真正實施,還需要做很多前期的活。
從大的方麵來說,
第一個是分批具體怎麼分。
第二個是分級彆定賞多少寶鈔。
徐氏讓人把名冊都送過來的意思就是,兒媳婦能勞就勞多一點,她老人家是一點兒也不想勞了。
朱高熾很有擔當的陪張欣共患難。
順便也算是真正全麵的了解了一把燕地的軍隊構成。
大明朝的所有軍隊,這會要說簡單,也分成簡單。
建朝伊始,朝廷用的就是皇祖父獨創的——衛所製。
衛所裡隻分為京衛所跟地方衛所。
顧名思義。
京衛就是在京城裡的衛所,大部分直接歸皇帝管理,部分由五軍都督府及兵部管轄,類似於禁軍。
京衛中有諸如錦衣衛、府軍衛、羽林衛、騰驤衛等等。
地方衛所就是相對於京衛而言,其他地方的常規衛所,有內陸地方衛所,也有在邊境的衛所。
後來為了區分,像駐紮在燕地這種邊境之地的地方衛所軍隊,就叫邊軍。
朝廷出台的“衛所製”,初衷是戰時打仗,平時戍邊及駐防各地,屯田加開荒,減少軍費日常開支。
即便後來初衷全被扭曲,軍戶們也開始大批量的逃逸。
但這會還算是正常運轉中。
衛所的最高上級機構是都指揮使司,直屬領導是都指揮使,都指揮使下麵還有衛指揮使。
指揮同知、指揮僉事是指揮使的副手,分管相應事項。
每個衛所標配兵員總數五千六百人,下轄五個千戶所,千戶所標配一千一百二十人。千戶所下轄十個個百戶所,百戶所標配兵員一百一十二人。下麵還有總旗、小旗。
說到這裡,從級彆上來說,就已經有都指揮使、衛指揮使、千戶、百戶、總旗、小旗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參將、守備、遊擊、佐擊等職位。
到了戰時還有總督、總兵、監軍。
這還隻是職位上的區分。
在實際職權裡,大衛所跟小衛所差彆很大。
整個燕地的邊軍,實際還需要再分成兩類:一部分常駐在邊防,一部分駐紮在北平城外邊。
駐紮在北平城的這些當然比在邊防的要舒服很多,他們平時也並不歸燕王府管。
確切的說,所有的軍隊,在名義上都不受燕王府轄製。
但因為駐邊,邊境侵擾時有發生,再加上朝廷的命令之類,駐紮在邊境的邊軍,就是燕王帶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