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覺得,她最佩服公爹的一點,就是沒有一個人敢真的跟公爹叫板。
公爹說出來的話,擲地有聲。
公爹要做的事,朝臣哪怕憋出內傷了也會辦到。
皇祖父那會也是這樣。
他要一意孤行的事,任誰都不敢勸。
換了朱高熾跟朱瞻基還有她,下麵的人特彆會陽奉陰違,拖延敷衍。
這裡麵公爹軍權在手是主要原因,但公爹看上去不好說話也是一個大殺器。
所以她目前動的每一個洪武朝的弊端,都是借公爹軍權在手的雷霆之威,把後麵朱瞻基上位的基礎打牢。
她這段時間才把上輩子的很多事情看得更分明了一些。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權利跟財富一樣,不會消失,隻會轉移。
皇帝的權利來源,不是什麼君王神授,也不是什麼血脈傳承。
而是軍權。
皇祖父在位時京師有上直十二衛。
這十二衛不歸五軍都督府管,也不歸兵部。
他們直屬皇祖父,隻有皇祖父可以調動他們,就是純粹的皇庭禁軍。
除了十二衛之外,還有將近十萬人的京衛,在駐紮在城外不遠的地方。
一內一外,二十多萬將士,誰也彆想翻天。
所以洪武朝時,一個丞相,四個國公,以及無數的侯爺,殺了就殺了。
到了永樂朝。
京衛成了京營,還是十萬人。
公爹把十二衛慢慢的增加到了二十二衛。
洪熙朝。
朱高熾沒來得及擴張就掛了。
緊接著的宣德朝。
瞻基上位的時候,又加了四衛。
合計二十六衛。
一衛五千人,二十六衛共計十三萬人。
這十三萬人,幾乎前是親信,全是骨乾,全是洪武朝武勳後人。
宣德朝初期的時候,因著戶部哭窮,下西洋停了,交趾布政司廢了,戰事全麵收縮。
那十年確實是國內最安定的幾年。
國庫有錢了,老百姓生活得也不賴。
但就是這份安定,沒有用武之地的武將被邊緣了,朝堂上全是文臣的聲音。
上輩子,她不太懂打仗這種事。
她知道軍權的重要,但並沒有意識到軍權不能旁落,不能從皇帝手中轉移到朝廷手裡。
所以朱瞻基擴衛隊這事,她不是很讚成。
但兒子堅持,她也就沒說什麼。
想必那會朱瞻基就已經有了跟文臣要對著乾的覺悟。
所以才會在沒有多少戰事的情況下,養著這許多將士。
最後瞻基讓王景弘第八次下西洋的時候,就是強行推行的,一如公爹的作風。
在朝的人,沒有一個人支持。
眼見著皇帝開始亂政了,皇帝還有十三萬直屬軍隊在手,皇帝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