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裝傻。
沒她,夏元吉當年也整得很不錯。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朱高熾跟夏元吉從商量出海的各項稅收,到現在國內這些稅收到底是該加賦還是該減賦,這以後該怎麼發展國家經濟,商量了好幾天,還是覺得不夠完美,而且,還卡在了朱棣這裡不配合。
“好吧,殿下說,我聽聽。”
張欣順水推舟。
“好咧——”
永樂朝這會,說實在話,這經濟吧,不算困難。
先帝薅舉國羊毛,一頓發寶鈔,給內庫省了很多格外的支出。
洪武朝後期,雖然還有大大小小的舉事造反,但也稱得上開始國泰民安的趨勢。
朱棣跟朱允炆打的這兩年仗,改朝換代堪稱短平快,國內百姓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直接就平穩過渡了。
朱棣聽了夏元吉的意見,把國庫跟內庫完全分了出來。
現在朝廷有朝廷用的錢,皇家也有皇家自己的錢,兩不相乾。
隻是。
朝廷的錢,少得可憐,一年到頭就兩筆大進項,可卻是每天都在支出。
朝臣那邊慣性推諉責任,把這花錢帽子扣在了邊軍頭上,說先帝老是打仗費錢。
但一個國家初建,外敵環繞四周,沒有武力震懾哪有這幾十年的國內安逸。
按夏元吉說,缺錢,絕對因為稅收定得不合理造成的。
先帝那會反正是不聽,還把農賦一降再降。
先帝降下去了,朱棣現在要再升回來,就不是被戳脊梁骨的問題了。
反正朱棣不乾,有些黑鍋他可以背,有些黑鍋,打死也不。
任朱高熾跟夏元吉磨破了嘴皮子,也不行。
而且。
寧王這次出海帶回來的東西跟白銀,按著原來就商量好的比例,七成進了國庫,三成進了內庫。
這會就算收上來的夏稅已經全部花了出去,國庫裡還有白銀跟黃金的儲備。
朱棣覺得,隻要一直在出海,壓根不缺錢花。
沒有必要折騰那點賦稅。
特彆是老百姓這邊的賦稅,本來日子就不好過了。
從這個方麵來說,朱棣也沒有錯。
於是夏元吉跟朱高熾又想著怎麼能讓這國庫裡的錢生錢。
錢放著,就是那些錢,不會生崽。
錢要是拿來花,又有風險生不出崽子,自己也難產而亡。
怎麼樣才能最低風險的用這個錢生錢,又不至於虧了本錢,也是個問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