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殿下。”
細碎的腳步聲在張欣一句句的交代後,響起來,然後淡去。
午後的陽光正好,初秋的溫度也很宜人。
即便剛剛喝過茶,張欣也有了一絲困意。
再次靠著躺椅,閉上眼睛假寐。
挽袖沒有再吱聲,隻是默默的在張欣邊上守著。
張欣隻眯了一會就醒了。
茶葉起了作用,一時腦子裡清醒無比。
耳朵邊可以聽到挽袖均勻的呼吸聲,估摸著也是眯著了。
張欣也就沒動,隻放鬆了身體把早上魏觀過來說的話又琢磨了一遍。
魏觀不僅僅是來彙報李景隆的事,他最主要的是他來跟張欣提建議。
她掌著東廠的緹騎也好些年了,讓緹騎乾的事,基本都是正經事。
緹騎這兩個字不再像上輩子那麼威名赫赫,但確實好使好用。
她也沒有虧待這些一輩子見不得光的人。
人相處久了,就有感情。
從她眼睛瞎了以後,魏觀跟他掌著的緹騎一直在自發的四處尋訪良醫。
每個月都有全國各地的良醫被他們送到京城接榜給張欣看病。
朱高熾想帶張欣去武當那邊拜訪張真人,張欣就立刻讓魏觀去細細的查一下這位張真人的生平。
這位被先帝推崇的張真人,張欣上輩子也聽說過。
宣德朝的時候,瞻基封他為“通微顯化真人”。
但從始到終,除了蜀王說見過他,皇家人沒有一個見過他,征召沒有一次應召,張欣一直覺得,這位真人是否存在,都是個問題。
神鬼之類的存在,張欣是深信不疑的。
她自己的經曆就完全可以證實。
但說有什麼神神鬼鬼的道行之類的,張欣持懷疑態度。
她反正就沒有。
哪怕重生,也是凡人一個。
她要是不查一查,總覺得對方就是個騙子。
緹騎的這些人,要挖一個人的底細,那就連小時候穿的是什麼繡花的肚兜都能查出來。
果然,這次查張真人,就查出了很多古怪的地方。
據說張真人張三豐本名為張通,字君實,還有諸多彆名,出生地遼陽懿州,南宋淳佑七年生人。
按這個時間一算,張三豐此時此刻,應該已經接近一百五十歲了。
這就是第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反正正常人不可能活這個歲數。
但基於張真人本就是修道中人,異於常人也是說得通的,先忽略不計。
但很快就有第二個不合理的地方。
民間流傳張三豐的先祖是本江西龍虎山人,正經的張天師後裔,所以修道是家傳。
但民間也同樣流傳張三豐出生書香門第,自幼聰明,三歲熟讀四書五經,四歲便將唐詩百首倒背如流,五歲突患眼疾。因為聽說碧落宮有道士張雲庵能夠治療眼疾,於是張三豐被送入碧落宮治療。張雲庵見張三豐聰慧,又說學習道法能夠便於痊愈,於是張三豐認張雲庵為師,開始學道。半年後,張三豐眼疾痊愈,但仍然留在碧落宮繼續學習道教思想,直到七年後,母親將其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