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一下朱權同學。
bytheway當初,瓜是想寫朱權,收集了一大堆寧王的資料,最後濃縮成兩千字。不枉瓜的一場喜歡。
~~~~
洪武十年。
四皇子朱棣還隻有18歲,與其他皇子們一道在安徽鳳陽“上山下鄉”,經曆著封王前最後的曆練;
太子朱標正式開始參預國政,朝中一切大小政務皆啟皇太子奏聞;
同樣在這一年,朱元璋後宮妃子,誕下了一個皇子——
皇十七子朱權(公元1378年5月27日——公元1448年)
朱權的史料不多(這個有曆史原因),但關於朱權的研究卻很繁雜。
因為朱權在文化上的貢獻太多太大,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全才。
關於比如他的古琴曲譜《神奇秘譜》,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純音樂曲譜集,被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又比如他的《太清玉冊》,幾乎重新構造了道教的綱領,為後來道教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這位全才,平生撰述纂輯見於著錄者約70餘本,存世約30本。
涉及的領域廣泛——如文學,道學,曲藝,醫學,雜劇,雜學。
除了學問,人家的還是個大匠,他製作的“中和”琴,號“飛瀑連珠”,是曆史上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
才華如此洋溢,細細的研究起來,自然是有根由的。
~~~~
朱元璋最疼愛的兒子,大家公認的是早逝的太子朱標。
有了朱標這個最完美太子做標杆,朱元璋對後麵的那些兒子的要求很高。
皇子們基本上都是文武雙修,任何一項都不能落下,且表現突出,才能在朱元璋這裡有點存在感。
但文武這兩方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偏重。
前期的皇子們趕上朱元璋的創業期,都是偏武。
後麵大明初定,守成期,自然開始偏文。
朱權的排行在中間偏後。
哪怕普通家庭,中間的孩子,大概率都是被忽略,被忽視的節奏。身在皇家,可就不是單純被父母忽視的問題,後宮裡麵,妃子,女官,內侍,宮女,粗使,如果母子都是小透明,大概率,日子過得不可能太好。
朱權作為不占頭不占尾的孩子,唯有出類拔萃,才能突圍而出。
所以,朱權作為一個天資聰明的孩子,不但書讀的不錯,同時,武力也不差。
很快,他就突圍而出。
洪武二十四年。
朱權才十四歲,就被封寧王,是明朝的初代寧王。
洪武二十六年。
十六歲的朱權就藩大寧,成為了手握軍政大權的邊鎮藩王,與其他眾兄弟一起,構築了大明帝國北方防禦蒙古的重兵團防線。
朱權的武力值有多高,從明史留下來的寥寥幾句可窺一二:
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明史·朱權傳》
前麵說大寧是巨鎮,寧王手裡有重兵,寧王還好幾次跟諸王一起出塞作戰。
最後一句卻話鋒一轉,說寧王最厲害的是——謀。
後世有人根據明史說——燕王善戰,寧王善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