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裡,人人自危。
病榻上的皇帝臉色蒼白,咳嗽不止。
自從王皇後下葬之後,他就一病不起。
他看著手中的密報,眼神中閃過一絲震驚和憤怒。
“當年軍倉貪墨案的真凶……竟是莞妃之父?”他喃喃自語,聲音中充滿了難以置信。
”南嶺王居然……“
莞妃是皇帝曾經最寵愛的妃子,她的父親更是朝廷的重臣,先皇冊封的異姓王——南嶺王,和南陵國同音,深受皇帝信任。
如今卻被告知,他才是當年軍倉貪墨案的真凶,這讓皇帝如何能接受?
“來人,立刻傳旨,徹查當年軍倉貪墨案,務必查清真相。”皇帝強撐著身體,下達了命令。
他知道,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朝廷的穩定,還會讓天下百姓對南陵國皇室失去信心。
更重要的是,南嶺王要是有謀反之心,那南陵國危矣!
在皇帝下令徹查的同時,朝中各方勢力已經開始蠢蠢欲動。
蕭伯仁得知消息後,心中有些慌亂,他害怕自己安插在軍中的奸細之事敗露,更害怕當年參與的那些陰謀被揭露。
於是,他開始暗中聯絡其他勢力,準備孤注一擲。
一場關乎南陵國命運的爭鬥,正在京城朝堂之上悄然拉開帷幕……
太學的藏書閣內,燭火搖曳。
陸明謙握著狼毫的手懸在半空,墨滴在賬本泛黃的宣紙上洇開蛛網般的紋路。
麵前擺著七張不同年份的書肆流水單,每筆看似買筆硯的\"三十兩\"銀錢,竟對應著京中三十七處暗樁分布——這是他與同窗楚硯用了三日夜,以《九章算術》中的\"正負術\"推演出來的密語體係。
\"先太子書房的《貞觀政要》第三卷第十頁......\"陳硯突然指著賬本某行數字驚呼。
\"當年彈劾先太子私藏甲胄的奏疏,正是蕭伯仁的門生所呈!\"
陸明謙瞳孔驟縮,想起坊間傳聞先太子被抄家時,那批所謂\"謀反證據\"正是從堆放典籍的夾層裡搜出。
他猛然翻開案頭《南陵典章》,手指在\"宗人府查案需三司會審\"的律文上摩挲——當年蕭伯仁時任刑部尚書,竟獨斷專行繞過大理寺,這分明是刻意構陷!
窗外突然響起夜梟的啼叫,陸明謙剛要吹滅燭火,卻見窗紙上映出一道刀光。
陳硯眼疾手快推他向書櫃,兩支淬毒的弩箭擦著耳際釘入《四庫全書》,箭頭刻著的玄色竹節紋樣,正是青竹書肆的標記。
他們果然想滅口!\"陸明謙扯下腰帶係在臂上止血,目光掃過滿地狼藉,忽然抓起案頭的算盤——算珠排列的位置,竟與北疆布防圖的山脈走勢吻合。
紫禁城的銅漏敲過五更,皇帝的寢殿內彌漫著濃重的參藥味。
王公公剛要給陛下更換熏香,卻見燭火突然詭異地偏向西方——那是北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