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青壯,配套糧草、流民動員、地域滲透、世家協同。
一環接一環,仿佛根深蒂固,鐵板一塊。
但越是複雜的係統,就越容易出錯。
因為它不是草莽起事,不是一群人一拍腦袋衝進京城的事兒。
而是需要精密組織、長期維穩、利益平衡。
這背後,依靠的是整個門閥係統的默契。
一旦朝廷敢動手,且打得夠狠夠準。
那些原本願意站隊觀望的中小望族,會在第一時間撤退。
那些沒有出頭的分支,會在第一時間撇清關係。
那些已經暗中介入的人,也會在第一時間考慮後路。
而崔家這次,看似是主動亮牌。
實則是想逼朝廷先出手,好評估風險、決定策略。
他們敢露頭,不代表他們準備好了拚命。
他們也怕。
怕朝廷真瘋了,不管後果,直接摘了他們的頭。
所以換個角度來說。
現在若真有人,不管是瘋子還是勇士,先聲奪人地衝他們老巢一刀砍下去。
說不定,反而能砍出個結果來。
如果崔家真是這場局的主謀,那麼這一刀砍下去,就像把刀捅進了他們的肋骨裡。
那時他們隻能二選一。
要麼死撐,正式掀起大亂,與朝廷徹底攤牌。
要麼強行撇清,把這筆賬推到某個越權妄為的分支或子弟身上,以保全宗族。
前者代價極高。
崔家雖強,畢竟不是全天下。
他們也沒準備好舉族為旗,跟整個王朝死磕。
真要這麼乾,李烈一封調令,潞川、鄆城、信都三鎮兵馬就能聯動,往清河壓過來。
打的是平亂,殺的是擅作反狀。
到了那個地步,崔家一旦調動私兵、鼓動鄉紳,哪怕最後能撐住,世人也隻會記住他們是亂臣賊子。
所以他們大概率,會在第一時間清出幾人,說他們私自圖謀、煽動事端。
然後對朝廷低頭認錯,表態自己素來忠義,這次是未能嚴教族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以求保全根基,留住牌坊。
崔家服軟,是必然的。
而如果崔家隻是順勢而為、放任自流呢?
比如他們知道有人在晉陽搞事,也看見了糧車、青壯、流民、言路……
但他們選擇不管、不問、不攔。
甚至暗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把崔家的旗借出去……
以求個進退有度的牆頭草位置的話。
那麼,這一刀砍下去,效果可能更好。
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崔家不可能有統一指令、也不可能有備戰準備。
要打?
他們打不贏。
要跪?
他們的立場本就不堅定。
這一跪肯定會彎腰彎的更狠。
更重要的是。
如果崔家沒有統一動作,那麼中層的士族,就不會跟他們共進退。
那些一直想投機的縣中紳士、州學老儒、望族小門,就會立刻向朝廷靠攏,唯恐被誤殺。
而如果崔家真的是無辜的……
雖然這幾乎不可能。
但倘若崔家真是無辜的,那情況反而會簡單得多。
因為到那時候,急的就不是朝廷,而是崔家了。
不管是為了名聲,還是為了清白,崔家都會是最想揪出幕後黑手的那個。
等到那時,朝廷和士族之間的矛盾,就會被轉移到崔家和那個不知名士族的矛盾身上。
朝廷便可以坐山觀虎鬥,坐等他們狗咬狗。
說不定“五姓七望”,甚至還能減幾個數字。
喜歡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請大家收藏:()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