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玄去刑部的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
接人。
就在前一天,也就是貞觀十三年八月初一,貢生中毒案終於在三司會審的層層逼問下,出現了新的轉折。
而這一轉折,說來戲劇,實則卻在李北玄的意料之中。
三司經過半月的聯合調查,查閱卷宗、走訪證人、交叉比對物證之後,得出了一個乾脆的結論。
執失烈無罪。
而之所以會這麼判,三司的判詞裡也寫得很清楚。
其一,梁卓死時,案發現場出現的那隻“桂花糕紙托”,確實是在庭院內被風吹動,恰巧落在死者身邊。
其二,坊間所謂“紙托帶毒”的說法,查無實據。
紙托經禦藥署檢驗,未發現任何劇毒成分。
其三,梁卓的死亡,並非人為下毒所致。
而是因為夏季酷熱之下,誤食了已經腐敗變質的食物,引發急性中毒。
前兩條論據,並未超乎李北玄的意料。
但讓他,包括馬彼德等知曉些許內情的人在內,都感覺有些意外的是,梁卓夫人也在這份判詞中平安落地了。
她既沒有被認定為下毒者,也沒有被追加其他罪名,甚至連“涉案嫌疑人”的標簽都沒留下。
馬彼德得知此事時,還有些意外和內疚。
感覺自己是誤會了那個女人了。
還好三司明察,還了對方一個清白。
可李北玄思量過後,卻感覺,這依舊是幕後黑手操縱過的結果。
原因很簡單,這並不是因為那幕後之人心慈手軟,想要放過這個女人,而是因為偽造證據實在太麻煩。
要真想把罪名扣到梁卓夫人頭上,就得先做足鏈條。
要有買毒的證人,要有下毒的機會,要能解釋為什麼下毒之後,還會跟梁卓當場大吵,甚至要補充她是如何把毒下進糕點的細節。
每一個細節,都意味著要多找一個證人、多寫一份口供、多冒一份露餡的風險。
而如今風向已變,對方的操盤手明顯收了手,自然不再願意冒這個險,去收尾一個已經失去價值的棋子。
於是,梁卓夫人這個潛在的替罪羊,乾脆就被放在了一邊。
而執失烈,則得了個無罪釋放的結果。
……
放人那一刻,刑部衙門口站了不少看熱鬨的閒人。
有老兵遠遠地打量著,歎一句“老將軍還是硬氣”,也有市井小民指指點點,說他是“命大”。
但更多的人,其實心裡已經不關心真相。
畢竟案子翻來覆去折騰半月,坊間已經被各種版本的傳言淹沒。
誰對誰錯,早就被稀釋得不成樣子。
他們隻是來看熱鬨的而已。
所以李北玄一出麵,刑部門口頓時多了幾分騷動。
不管是來看熱鬨的百姓,還是遠遠探頭的差役,眼神都不約而同地轉向了他。
畢竟,這可是藍田李北玄。
京城茶肆酒樓裡三天兩頭能聽到名字的人物。
也幾乎是如今的武朝上下,“跋扈”二字的代言人。
不過就算如此,李北玄也一點沒打算低調。
反而大張旗鼓地帶來了一整套去晦氣的行頭。
柚子葉早已泡好,放在銅盆裡溫著熱水,旁邊還擺了幾束艾草和桃枝,甚至還有兩大盤剝好的蒜瓣,和一盆撒著朱砂的糯米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