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之所以能穩坐儲君之位,靠的並不僅僅是皇帝的冊立,更不隻是朝堂大臣的認可。
在更深層次的邏輯上,他之所以能夠名正言順,根本原因,是因為他代表了正統。
這兩個字,在封建王朝的架構裡,比什麼兵馬、權謀、軍餉都要更有分量。
因為太子這個身份,本身就是一種象征。
對於士林來說,他是綱常倫理的必然,是儒家所推崇的嫡長繼承製度的合法性體現。
對於百姓來說,他是未來的皇帝,是半君之身,是那個還沒登基,卻已經被當作下一代天子的符號。
而對於朝堂來說,他是秩序的保障,是上下官僚在zz運行中,所依附的那根定海針。
這種身份,本身就自帶光環。
所以,哪怕太子本人資質平庸,百姓依舊會下意識地尊崇他,官員依舊會出於禮法去敬畏他。
這是一種抽象的認同,一種被長久以來灌輸的應當如此。
可當這個抽象的符號,逐漸被具象化成一個具體的人,而且,這個人還並不怎麼好時,那股本能的尊崇與信任,便開始迅速崩塌。
戲文裡,楚王肆虐無度,欺壓良善。
最終被聖主明斷,處置其下,伸張冤屈。
這一幕,在舞台上看時,觀者無不拍案叫好,叫聲震天。
可轉頭一想,大家心裡又都很清楚。
現實中,這個楚王是誰?
不就是漢王贏元昌麼?
而漢王這些年的醜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平日裡橫行霸道,鬥毆打人、逼良為娼、聚賭撒潑,簡直沒少禍害百姓。
隻是礙於宗室的身份,大家敢怒不敢言。
如今有了戲文映射,百姓心裡頓時明白過來。
戲裡說的是楚王,其實就是漢王。
可再往下細想,漢王為何敢如此胡作非為?
答案幾乎不言自明。
背後有太子撐腰啊!
於是,民間的風向,徹底變了。
百姓原本那股對太子有天然的尊崇,瞬間演變成了不滿和嫌棄。
“哼!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若真是好人,怎會跟漢王攪在一處?”
“太子若賢明,怎會縱容宗室胡作非為?”
“聖主英明,可惜生了個不中用的兒子!”
這種議論,在街頭巷尾,茶樓酒肆,比比皆是。
而在這種氛圍之下,太子的形象,不僅沒有加分,反而成了負擔。
尤其是在有聖主的對比之下,更顯得刺眼。
戲文裡,聖主鐵麵無私。
宗室犯法,當斬亦斬這八個大字,幾乎成了新世風教。
而現實中,百姓們卻越來越覺得,聖主雖明,可惜有個糊塗兒子!
這種強烈的反差,直接把百姓心中的不滿,推到了太子身上。
而這股風聲,最終還是傳到了宮中。
當太常寺、禮部、鴻臚寺紛紛上奏,稱“《冤婦伸冤》一戲風行天下,百姓爭相傳唱,士人交口稱頌”,贏世民一開始還很得意。
可不久後,當贏世民看到禦史遞來的折子後,臉色瞬間變得鐵青。
“……民間私議,皆稱太子與漢王比肩,皆謂東宮殿下庸弱無能,不能製宗室,反縱惡行。此風漸熾,恐難遏止……”
看到這句話後,贏世民的臉色,簡直史無前例的難看。
他是真沒料到,這出戲居然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居然連帶著太子在民間的名聲都壞了。
要知道,戲文本意是拔高他的。
結果,拔高是拔高了,可附帶的效果,卻是把太子給狠狠踩下去了!
察覺到這一點之後,贏世民頓時氣不打一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