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五年初冬,長安的風雪才落下沒多久。
但街頭茶肆,巷口酒樓,士子聚集的宴會上,卻傳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
這些流言內容紛雜,甚至夾雜著胡謅。
但若要提煉其中的重點,卻大體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關於楚國的。
說楚王孫無須將在來年春正之時,遣重臣率團入武。
名義是拜歲賀年,實則卻另有所圖。
有人說是要借機修好邦交,有人說是要商議互市開關。
但最惹人關注,也最刺激耳朵的,卻是說,楚國似乎竟有意向武國求娶公主,以聯姻穩固兩國邦交。
聯姻這種事,在大國之間並不新鮮。
可一旦放在此時此勢之下,立刻就成了足以挑動人心的猛料。
畢竟此時,楚國正值內亂未平,朝局危搖之際。
若真想以公主和親來換取喘息空間,倒也說得過去。
但放在當前微妙的時間點,卻足以引發無數猜測。
畢竟,楚國現在頹勢已顯。
武國要不要把公主嫁到楚國,又要嫁個什麼樣的公主過去,是皇室女還是宗室女,在某種角度上,也決定了武國對楚國的態度。
所以一時間,很多人都關注起了此事。
各種猜測,議論紛紛。
而第二個方向的流言,就比較陰私了。
這一次,矛頭對準的,是長樂公主贏麗質。
贏麗質與李北玄的關係,人儘皆知。
兩人早就算是生死與共,患難扶持的伴侶,隻是未曾正式成婚罷了。
至於不成婚的原因,外人不甚明了,但朝中明眼人都心裡有數。
畢竟,若贏麗質真正成婚,依照律令禮法,便算是從李氏出,名義上成了李北玄的內眷。
這在尋常人家自是尋常事,但若她未來真有資格、甚至有可能承繼大統,那便是一道難以繞開的障礙。
所以這幾年,雖未成婚,但兩人關係卻親密無間。
且朝廷上下,乃至市井百姓,也幾乎沒人對此妄加評說。
畢竟人家小兩口郎才女貌,且皆為國之棟梁。
不論禮法如何,他們兩個在一起,總歸讓人覺得順理成章。
輪不到哪個妖怪來反對。
然而,此時的流言卻換了副嘴臉。
一些有心之人,開始有意無意的含沙射影起來。
“公主殿下金枝玉葉,與李郡公雖是天作之合,但這無名無份的,終究……於禮不合吧?”
“如今楚國皇子要求娶公主,論身份、論地位,若是真要挑選一位配得上的,恐怕非長樂公主殿下莫屬了。畢竟其他公主年紀尚小,或者母族不顯。”
“可不是嘛!若是公主殿下尚待字閨中,為了兩國邦交,陛下或許還會考量。可如今這情況……唉,豈不是讓外人看了笑話?說我們武國的公主……”
“噓!慎言!不過話說回來,若是真能和楚國聯姻,化乾戈為玉帛,倒也是一樁美事。公主殿下深明大義,為了國家,說不定……”
……
這些帶著毒刺的流言,如同冬日裡的寒風,很快便吹進了重重宮闈,送到了帝國主宰者贏世民的案頭。
負責監察京畿風聞的百騎司首領,將市井間流傳最廣的幾個版本,原原本本地記錄在密報中,呈遞到了禦前。
贏世民起初隻是隨意翻閱,但當看到流言將楚國使團與求娶公主聯係起來,並且隱隱將矛頭指向贏麗質時,他的臉色先是微微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