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次的實驗、論證中積累成果。
紀由在座位上坐了一會兒後,會議便準時開始了。
主持人是清大的考古文博院副院長。
他先是用簡潔而清晰的話語花費了大約十分鐘的時間,向在場的各位詳細介紹了一下今天會議的主旨發言內容,讓大家對接下來的議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和明確的期待。
第一個上場的便是國博的副館長莊海平。
他信步走上台後,身後的大屏幕上隨之出現了對他的介紹。
隻見上麵赫然寫著:清大教授、國博副館長、文物保護協會委員會主任等等。
他身兼數職,在學術研究、博物館管理以及文物保護等多個重要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紀由隻見過博物館館長鑒寶還沒見識過他們演講。
莊海平一站上講台,便滔滔不絕地開講起來,隻是這內容,聽得紀由兩眼一黑。
這裡頭談及的問題實在太過專業、太過複雜。
莊海平此次演講的主旨聚焦於商周青銅鑄造模範的若乾關鍵問題。
當中著重提到了澆注係統這個核心要點。
就當下已有的考古發現而言,部分文物能較為明顯地在器物上尋到澆道殘留。
經過學界多方研究、論證,基本認定這類器物是采用倒立澆鑄法成型的。
可事情到了尖足器這兒,情況卻陡然一轉,像爵以及早期的鼎這類尖足器,壓根就不是倒立澆鑄的。
這一特殊現象瞬間成了棘手難題,也恰是莊海平拋出的關鍵問題之一。
鑄型位置與內澆道位置緊密相連、互為影響。
內澆道處在不同位置時,鑄型勢必要有與之適配的擺放方式或是構造設計。
唯有如此,銅液才能毫無阻礙地流入型腔,最終成功鑄造出完整無缺的器物。
這便牽扯到對古代青銅鑄造整套工藝、流程的深度剖析,還考驗著他們對鑄型結構、功能的精準把控。
打個比方,要是內澆道在器物腹部,那鑄型該如何擺放、構造又該是怎樣的?
除了已知的非倒立澆鑄情況,還有哪些器物采用正立澆鑄法?
古人這麼做的緣由又是什麼?
古代鑄造銅器時,澆注係統結構究竟是怎樣一番模樣?它和鑄型之間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係?
澆注係統能否確保銅液順利充滿型腔,也就是其充型能力如何?
澆注係統裡設置了幾個直澆道?
每個直澆道又銜接了幾個支澆道或者內澆道?
澆注係統排氣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及時排出鑄造時產生的氣體,避免器物出現氣孔等瑕疵?
澆注係統的補縮能力是否滿足銅液凝固時的體積收縮需求?
這些問題環環相扣。
層層嵌套。
聽得紀由想死啊!
密碼的。
學術這個東西真不是誰都能搞的。
他從來都沒想過這些問題。
哪怕他看過古代人鑄造,也從來不會想到這方麵上。
喜歡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請大家收藏: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