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家的院子,三間正房,中間是堂屋,西邊一間屋子是二老住的,東邊一間屋子是洛百川夫妻住著的。
東邊三間廂房,老三家占了一間最北邊的,但目前是鎖著的,老三家不住村子裡,他們在鎮上。
另外兩間,一間是洛千景和千賢兄弟倆住著,一間是洛千行和千維住著。
西邊三間廂房,一間是老二家夫妻住著,一間是洛薇薇和洛萍萍住著,但是三姐跟著三叔他們在鎮上,平時也隻有二姐洛薇薇一個人住著。
一間是洛蓁蓁和洛歡歡住著,如今洛蓁蓁在鎮上做事,大多時間不在,也是歡歡一個人住著。
南房兩間,是用來放糧食的一間,做廚房的一間。
大門在東北角,西北角一小片地方搭了個棚,下邊是放炭,柴禾的地方。
至於茅廁,在大門外的一個角落裡,用磚頭砌起來的,沒有頂,隻有下麵挖下去的一個大坑做茅坑,上麵用兩塊大青石板搭成的蹲板。
洛家院子裡西北角還有空地方,用木棍圍成柵欄圈家畜,裡邊角落裡挖了個豬圈養著兩頭豬,其他地方是用樹枝圈了幾個籠子,在裡邊喂了十幾來隻雞,供全家人吃雞蛋。
東北角那邊的一塊空地是種了一些夏天能吃到的蔬菜。
洛家的大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石榴樹,一棵梨樹,都是他們搬進來那一年種的。
洛家彆看人多,沒有單獨儲存東西的屋子,能放在糧房裡的就放在那邊,剩餘各家貴重的東西,都在各家的屋內的櫃裡鎖著。
另外,平時他們需要什麼買什麼,不在家裡儲存太多的東西。
這樣的日子,看著好像沒什麼毛病,但是洛歡歡跟著洛千賢這個屋子出那個屋子進的找哥哥姐姐們玩時,卻發現了問題。
自家這樣子,就像是暫住人口對於家裡的安排似的,他們不準備太多過日子的東西,好像若哪日能離開他們立刻就能從櫃裡把東西抱出來坐車離開。
雖然村裡有些人家也會因為窮的置辦不起東西,家裡是這個樣子的,但洛歡歡感覺洛家應該還不至於那麼窮。
畢竟爹爹做夫子,能賺些錢,二叔一家種著地,也有秋天賣糧食的收入,大家賺回來的錢都是交給老太太,再由她集中分配的。
隻有老三家是例外,因為老三洛百洲娶的是鎮上商戶的女兒,家裡比他們有錢。
洛百洲與他媳婦董氏的哥哥當初是同窗,對方看中了他,他後來讀書讀不下去,就去董家的商鋪做了賬房,和董家小姐相處的更多,後來就和董氏成了親。
他們如今在鎮上住的房子是董家陪嫁給女兒的,董氏和洛百洲成親後,董氏就說了,因為他們在鎮上的開銷不用家裡出,所以他們賺的錢也不給家裡交,他們隻每個月給二老五百文的生活費,算是他們三房的孝道。
老太太不想三兒子為難,就答應了。
老三家一年基本上都在鎮上住,隻過時過節,或者二老生辰,還有新年時回來住幾日。
平時二老就和老大老二家一起過日子。
當年他們來了村裡後,那時手裡還有點錢,就租了裡正家幾畝地,由老二家兩口子種。
老大學識好,在京城時,在國子監讀過書,有舉人的功名,在鎮上書院找了個當夫子的差事,一做就是十幾年,倒是穩定,也教出去幾個有出息的學生。
書院山長也挺重視他的,每個月有二兩銀子的月錢,和兩旦精米的束修,他這收入,在夫子中間算是最好的。
畢竟,書院裡,他教出來有出息的學子最多,最厲害的一個如今在朝中做正五品文官了。
一旦米是一百斤,他一個月就能分到二百斤米,這就基本上夠他們一家子一個月吃了。
雖然差京城書院夫子的月錢很多,但洛百川已經知足了,住在村子裡,他們除了吃喝,二兩銀子花銷足夠了。
他二弟種一年地,也賺不了五兩銀子,因此洛百川在家裡,乃至在整個村子裡,都很受大家的尊敬。
晚上,等魏氏做熟飯,老二家一家人也都從田地裡回來了。
洛薇薇這幾日一直跟著爹娘去地裡了,晚上回來看到洛歡歡醒來,一家人也都鬆了一口氣。
這幾日洛歡歡昏迷,老太太和老爺子十分著急,更是把村子裡的侯大夫請來好幾次給洛歡歡看病。
可惜侯大夫也看不出什麼,隻每日讓給把他開的湯藥喂上,說要是湯藥喝完還不醒,他也沒辦法了,隻能送鎮上去治。
好在今日是湯藥吃完的最後一天,這人也終於醒了,他們也不用再愁老太太把錢都砸在這小丫頭身上了。
今日晚上,魏氏做了雞蛋醬的麵條,一家人吃的倒是很開心。
隻是,二嬸許氏這幾日因為歡歡看病花錢心裡積了些怨氣,又加上這幾日洛歡歡病後,家裡每頓飯都是對付著吃,也沒吃點順口的,今日這小丫頭一醒,大嫂就給做麵條吃,老二媳婦許氏的心裡就總覺得氣不順。
可是二老還在桌上吃著飯,她也不敢說什麼,就悄悄給了自家女兒薇薇一個眼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