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非成敗來論英雄,很多時候是很偏頗的。
南宋末年的宰相叫陸秀夫,專權跋扈,排除異己,可當他抱著八歲的宋末帝縱身跳下驚濤駭浪的那一刻,所有的非議都化作海麵上的白沫。
老百姓在崖山立起衣冠塚,後世皇帝追封他"忠烈公"。
連元朝史官修《宋史》時都不得不寫"負帝赴海,國亡身死,忠節炳然"。
狀元出身的文天祥,帶兵打仗確實不在行。
當年他帶著臨時拚湊的"勤王軍"去救臨安,結果在常州被打得丟盔棄甲。
但當他被元軍俘虜後,麵對忽必烈的親自勸降,硬是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命詩。
元世祖最後歎著氣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可惜。"
當年李闖王的軍隊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寧願在煤山老槐樹上自縊,也不願像唐玄宗那樣倉皇出逃。
正是這最後的決絕,讓後人評價他時總帶著三分敬意。
史書記載他臨終前寫下"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還特意叮囑"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君王死社稷!
國人都懂這五個字的含金量。
雖然治國無能,但殉國之舉保全了帝王最後的臉麵,也扞衛了漢族最後的尊嚴。
最讓人感慨的是明末那些太監。
崇禎上吊的煤山上,陪在他身邊的不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大臣,而是太監王承恩。
這個平日在史書裡沒什麼存在感的司禮監太監,帶著五千多名宦官死守皇城。
他們拿著平時打掃宮殿的掃把、修剪花木的剪刀,硬是和闖軍血戰到最後一刻。
後來清朝皇帝不但允許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順治還專門為他立碑,康熙南巡時甚至親自祭拜。
這種價值觀其實早已融入中國人的生活細節。
就連小孩子打架,大人也會說"打不過不要緊,但不能跪地求饒"。
這種文化基因,其實就是點亮人們生命的精神火炬···
從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到抗日戰場上拉響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儘的士兵,這種對氣節的執著追求,構成了中華文明獨特的韌性。
它不在乎你生前是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不計較你成功還是失敗,隻看你在最關鍵的時刻,能不能守住心裡那杆秤。
這種價值觀或許不夠"實用",但正是這份對精神高度的堅持,讓中華文明曆經風雨而始終挺立···
一物降一物,鹵水點豆腐。
楊繼坤當年在街麵上叱吒風雲,腳踢南山敬老院,拳打北海幼兒園,混的也算是風生水起了。
可是現在,代璿隨便一個溫柔的眼神都能讓他激動到渾身哆嗦。
當然,他哆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不留神扯到傷口了···
“輝哥,”
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楊繼坤掙紮著往徐彥輝身邊湊了湊。
“我倒是希望這傷慢點康複,這樣璿璿就能一直這麼溫柔的待我了···”
喜歡工廠裡的女人請大家收藏:()工廠裡的女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