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法國殖民地下)
這時候擔任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的就是前麵說過的那位喬治.卡特魯了,全名是喬治.阿爾伯特.朱利安.卡特魯,現年六十四歲,法國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手握法國遠東殖民地軍政大權,在當地完全就是太上皇一般的角色。如果是和平年代,總督的日子絕對是既安逸又滋潤。
說起來,這位一級上將的仕途還算是挺順利的,在一戰時期已經是一個中校營長,雖然指揮的那個營被德軍包圍殲滅,他本人也被俘虜送進了戰俘營,據稱他還在戰俘營裡認識了那時還隻是一個連長的戴高樂,不過想想也知道當時卡特魯中校顯然不會把那個小小的上尉看得有多重要。
戰後法國軍隊開始重新整編,因為人員損失過於嚴重,急需要有作戰經驗的軍官,這些被俘的人員成了首要的人選,因為他們都上過戰場嘗過人血,經曆過絞肉機的磨煉,在大眾眼裡這些人必定是堅強而睿智的可靠軍官。
卡特魯上校雖然軍事指揮上能力平庸,但是他卻在工作中證明了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行政官員,於是在戰後的二十年裡,他竟然大部分時間在海外各殖民地服役,也就是這些海外服役的資曆,使得他獲得了快速的升遷,因為在海外服役的法國軍官有晉升上的優先權,最終在六十歲的時候,卡特魯成為了法國陸軍中稀有的一級上將的一員。
法國陸軍高層很清楚,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也將是這位將軍所能得到的最高軍銜了,因為隻有獲得顯赫的戰功,才有可能更進一步,晉升為法國陸軍元帥,不過憑借卡特魯的軍事能力以及當時的世界環境,這些隻能是空談。
這位將軍在海外殖民地,特彆是北非阿拉伯地區服役期間,表現出了優秀的行政能力。得到了當時法國部長會議主席,也就是總理達拉第的喜愛,因為這位將軍的某些政治觀點和達拉第非常合拍。此時正好法國印度支那殖民地和柬埔寨之間出現了一些領土和領海上的爭端。而當時的法國總督布雷維耶是個溫和的人文主義者,態度稍許有些軟弱,並且因為殖民地海軍的戰略和指揮權的問題與法國海軍方麵出現了一些矛盾,這位總督的表現讓達拉第內閣中的大部分成員都感到了不滿。他們要求總理換一個更加強硬勇敢一點的人擔任那個職務。於是卡特魯成為了這位總理當時手頭上最合適的人選,在一九三九年七月,就在向德國宣戰之前,這位一級上將來到了法屬印度支那接任了總督的職位。
關於這位上將的赴任,被不少人看做是法國表明自己強硬態度的象征,暗示那位歐洲的敵人法國依舊無比強大。絕對不會向任何威脅低頭。但是達拉第乃至接任的雷諾都沒有預料到的是。這位威名遠揚的將軍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強硬,當日本的抗議書放在他的辦公桌上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向對方妥協,答應的是如此的爽快,根本就看不出一點點法蘭西將軍的矜持。
實際上就連日本人都沒有想到事情的進展竟然會如此順利,早知這樣的話,當時就根本不該去和法國駐日大使扯皮。
說起法屬印度支那當局的妥協,除了卡特魯個人的一些親日思想作祟之外,主要還是由於法屬印度支那當時境內的具體條件所逼迫的。法國在當地雖然擁有一支總數高達一萬五千人的軍隊。但是卻分散在整個殖民地聯邦的領土上,真正守衛在中越邊境線上的,隻有區區五個步兵營,其中還充斥了一大堆當地招募的士兵。前任總督是個浪漫的自由主義者,極力倡導對當地人加以人文關懷,布雷維耶總督在任期間,不斷的修建灌溉係統,維修公路橋梁,建造學校醫院,招募了大量的當地人進入政府。並且大赦政治囚犯,就是沒有想過建立一支能夠有效保護這些建設成果的強大武裝部隊。
整個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的軍隊,加起來都夠不上日軍一個師團的數量,武器裝備也大多陳舊,重要的裝甲和炮兵缺編嚴重,技術兵器嚴重不足,雖然擁有坦克和飛機,但大都是歐洲已經淘汰的型號,拿來威懾一下更加原始的周邊小邦還可以,要是拿來和日本軍隊對抗,那就根本是在開玩笑。
卡特魯很清楚自己手中的武裝力量,根本無法阻止日軍的侵入,還不如索性答應對方的要求,避免武裝衝突的發生,卡特魯自認他這樣做是在維護法國的權益,因為一旦發生衝突,法國最終失去的絕對不止是一條邊境,更可能是整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當時日本和法國兩邊的情況,有些像麻杆打狼,隻要其中一方察覺到對方的破綻,接下來就必定會發起一連串的打擊,儘力把對方打翻在地。隻是,日本人還沒來得及察覺到卡特魯的破綻,那位上將就被就地解職並看押起來了,執行人是當時的法國印度支那艦隊指揮官布瑞根上校,這位上將被拘禁在一條內河炮艦上。
關於這次突變,日本人事先一點都沒有察覺,當時日本雖然很注意東南亞情報方麵的收集工作,但是在法屬印度支那這個地方,卻一直很難施展開,一個是日本在越南當地的移民數量太少,第二就是這個地方真的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情報。在日本人眼裡,安南唯一有價值的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他們從來就沒想過能夠從那裡掠奪到什麼資源。
如果不是緊靠著中國,法國人也根本不會考慮占據這個原始的農業國家。越南當時除了農產品,就隻有一部分原始的金屬礦和煤礦出產,大部分現代開發的資源,在二十世紀初還根本沒有被人發現。法國此時占據了越南已經五十五年,卻隻是把它當成一個貧瘠原始的海外行省,一處遠東貿易的重要據點。法國人認為越南的資源分散,能源稀缺,不具備進行工業開發的條件,當地人低下的購買力,也無法使其成為一個商品傾銷的市場。當地的農產品雖然產量很高。但是卻不符合歐洲人的口味,而那些瓜果蔬菜,經過漫長的海路運輸。到達法國早就爛成一灘了。
特彆是國際金融危機和侵華戰爭爆發之後,遠東貿易急速縮水,法國政府對法屬印度支那的投入已經連續幾年高於當地產出,要不是戰爭爆發後還能靠滇越公路和鐵路抽一點稅。這兩年的財政赤字那是更加沒法看了。此時在一些法國國內政客眼裡,這塊土地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就算是雞肋,它也是屬於法蘭西的,在法蘭西自行處置之前,不允許任何人向其伸手。這關係到法國的榮譽。雖然已經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