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碾壓下)
“當時我在隊伍的左翼,根本沒注意到意大利人是從哪裡冒出來的,當二排的戴恩少尉下令開火的時候,我才發現意大利步兵正在向我們排右翼的坦克與裝甲車發起衝鋒。”德國裝甲兵上士魯道夫.柯澤爾戰後回憶到。
“在公路右側三百米處有一片小樹林,林子外側長了一些一米多高的灌木,我當時還判斷意大利人可能早就埋伏在了樹林裡,當然事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三排排長多爾曼少尉在日記裡寫到。
“你問我當時在想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唉笑)。老實講當時我腦子裡根本就是一片空白,隻想著必須擋住這些意大利步兵,不能讓他們突破外圍防線,衝進連隊的陣列裡。幸好我們有足夠的g機槍,還有二十毫米機關炮。戰後我們在不少意大利步兵的屍體旁發現了還沒點燃的【莫洛托夫雞尾酒】,你知道那是什麼嗎?好吧,看來不需要我特意說明了。”舒恩伯格軍士長在接受柏林電視台訪談時這樣回答。
關於這場發生在維羅納城郊的戰鬥,德軍方麵有著非常詳儘的記錄,為日後研究【九日戰爭】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缺乏意大利方麵的證言,當時參加戰鬥的第一營,最終隻有極少數人幸存了下來,但是所有人全都對此事保持著沉默,無論如何旁敲側擊他們都對這場戰鬥閉口不談,人們隻能從他們恐懼痛苦的眼神中,感受到那個【血腥之日】的慘烈。
七百二十人按照各自的班排分組,拉成了六道散兵線,這曾經是最流行的步兵衝擊隊形,隻不過是上一次世界大戰裡。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意大利人沒有絲毫的準備,此時連條最基本的戰壕都沒有,部隊缺乏武器彈藥,更彆提有什麼補給與援軍。
他們此時除了衝去出打一仗,就隻有縮進城市打巷戰了,不管做出何種選擇,維羅納都必定會淪陷。
伯納菲尼上校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過向德軍投降的問題,這關係到一個老牌意大利貴族的榮譽,同時他也承擔不起毀滅維羅納的責任。這是一座從公元一世紀就屹立於阿爾卑斯山脈腳下的古城,承載著意大利兩千年的曆史,是莎士比亞筆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家鄉,意大利人乃至所有歐洲人心中的愛情聖地,寄托著無數人的美好願望。
伯納菲尼知道一旦巷戰爆發,這座古城必定會因此毀於一旦,德國人雖然注重古跡,但是並不代表他們會因此對抵抗者手軟。伯納菲尼可不想在自己死後,還換了一個“維羅納毀滅者”的汙名掛在頭上,所以陸軍上校決意親自帶隊出擊,期望在戰鬥的初期就光榮戰死在沙場,這樣不但保住了名聲,而且就算最終全城毀於戰火,也沒人能夠對他有所指責。
伯納菲尼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情報,他不知道來犯的德軍是哪支部隊,也不知道對方的兵力有多少,前來報告的村民隻說德國人有很多坦克,卻無法說清楚具體的數量是多少。伯納菲尼初步估計這隻是德軍的前鋒,應該是個營級戰鬥單位,擁有少數的裝甲車與坦克,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位上校的眼光還是有些獨到的地方,擔任全軍前鋒的確實是德軍的一個營級單位。隻是這位熱心的村民急著進城報告情況,並沒有看到浩浩蕩蕩的德軍後續裝甲部隊。
德軍第三十三裝甲團一營的四個連此時在維羅納城外已經聚齊了三個,還有一個中型裝甲連此時正護衛著第一零二炮兵團的摩托化炮兵一營以及第四十七重機槍營向著前線趕來。
裝甲一營的任務是占據城外有利地形,封鎖城市對外的交通,在主力到達之前將這座城市包圍起來,等待大部隊趕到之後,再多管齊下一錘定音。
當然負責包圍的部隊也可以發起一些佯攻,以此試探對方的防禦布置以及守衛部隊的士氣與作戰決心。如果發現敵方抵抗力不強的話,佯攻也可以立即變成正式的進攻,這在德軍以往的戰術使用中早就有過無數的成功案例了。
交給四連的任務就是在城市的西側進行一些佯動,偵查城市外圍的防禦布置,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進入部分市區,關鍵是必須要做到,對照地圖封鎖住進出城市的通道。
這個輕裝甲連總共配備有二十二輛坦克,下屬四個裝甲排,各擁有四輛三號與一輛二號坦克。目前在德軍中這樣配置的裝甲單位有不少,據說這還隻是一個過渡編製,這導致德軍裝甲兵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二號坦克因為對道路的要求不高,所以被安排在公路兩側的原野裡,擔負起行軍縱隊兩翼的偵查與警戒任務,配合這些二號坦克的還有隸屬於第九偵查營的六輛六輪中型裝甲偵察車。這個加強裝甲偵察排正巧沒有接到新的任務,於是被裝甲團拉了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