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裝備續)
關於德軍的雪地裝備,徐峻之前準備了不少圖紙和方案,結果他卻發現,德軍其實早就擁有不少專業的雪地裝備,隻不過沒有裝備常規陸軍,全都配備給了山地部隊。因為德軍一直以來的假想敵都是法國,常規部隊不需要在寒帶作戰,所以也不需要這些雪地作戰裝備。
德軍此前給摩托化部隊的士兵都配發了風鏡,讓他們遮擋陽光和塵土。德軍的摩托化部隊,特彆是裝甲部隊在歐洲那種乾燥的土基公路,或者在荒野裡越野行進時,有時揚起的灰土簡直可以用遮天蔽日來形容,遠遠望去就像刮起了沙塵暴一般。
德軍配發的風鏡有幾種不同的材質,最普通的是由帆布和玻璃製成的,有褐色和綠色兩種顏色可以選擇。而當時的德軍摩托手,裝備有專用的摩托風鏡,式樣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都依然很時髦,材質采用的是當時技術已經成熟的有機玻璃,也有橙色和綠色、深灰色幾種顏色可以任意選配。
至於防止雪盲症的專用雪地風鏡,德軍山地部隊早就已經裝備了,看上去像是一副普通護目鏡,鏡片外卻罩著兩片金屬片,大都是鋁製的,金屬片上麵開了幾條呈放射狀分布的觀察縫,士兵可以透過細縫觀察外界,這種設計看上去很簡單,卻能有效的防止雪地反光對眼睛的傷害,曆史上在東線德軍中得到了不錯的口碑。
還有一種就是常規風墨鏡,采用皮革材質,配有深灰色鏡片,和上麵那種護目鏡相比,士兵可以更容易的進行瞄準和射擊。
徐峻已經向蔡司公司下達了準備增產的命令,這將是一筆數量可觀的訂單,僅憑蔡司公司一家是絕對吃不下的,所以徐峻準備把英國和法國以及意大利的光學生產企業,全都拉進這筆生意中來。
至於滑雪板和雪橇,來源渠道就更多了,歐洲各國都有大量的山地滑雪愛好者,陸軍司令部的人正在對產品進行篩選,不過徐峻覺得他們可能已經挑花眼了,說不定最後還是要靠自己一言而決。
徐峻還拿出了一份雪地摩托的圖紙,說白了就是一種摩托化雪橇,采用一台大功率摩托發動機作為動力,德軍有不少大馬力的摩托發動機,比如寶馬和聰達普,充沛的動力將帶動起一條軟質履帶,材質用的是複合皮革加上輕金屬,強度不比橡膠履帶弱。
前部采用了雙滑橇設計,由一個摩托車把操控滑橇的方向,基本和後世沒多大差異。寶馬公司已經拿出了十輛樣車,此時正在挪威雪原上進行實地試車,在雪地上跑出了時速九十五公裡的驚人速度,據那位瘋狂的駕駛員評述,要不是最後一段擔心車輛失控,他其實可以飆得更快一些。
聰達普那邊的研發進程有些滯後,他們研製的是重型版本,可以作為雪地牽引車甚至火力平台使用。
德軍目前采用的班排進攻戰術,很重視低級指揮官的主觀能動性,在整個大作戰框架下麵,對班組的戰術自由度一直都放的很寬。德軍允許在作戰開始之後,沒有得到確切命令的情況下,班組長如果敏銳的發覺戰機,可以主動的向敵軍發起進攻。
當然在現實戰場上,德軍很少會由一個步兵班單獨發起突擊,除非是一次試探性的火力偵查行動,通常德軍會召集起幾個相鄰班組,相互間配合著發起行動,往往會使用正麵誘敵加上迂回包抄戰術,攻擊重要目標並占領敵軍陣地。
聽上去是不是與日軍步兵班組所采用戰術非常相似,這是因為日本人的步兵戰術,其實就是從德國人那裡學過去的,當然日本方麵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良,以適應本國陸軍的實際情況。
隻是日軍在經曆了昭和初期數次兵變之後,對基層軍官的培養出現了細微的變化,開始特彆強調下級軍官的服從性,結果培養出了一批思維僵化的基層軍官,隻會教條的遵照軍事教材和上級的命令行事,漸漸失去了原本推崇的戰術靈活性,日軍的戰鬥力也隨之急轉直下。
再回到德軍這邊,德國班組的武器配置,與歐洲其他陸軍相比,其實並沒有占據多大的優勢。無論是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等陸軍部隊,步兵班組間的火力的差異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