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時機
徐峻起初對沙特並沒有太多關注,在他概念裡那裡是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此刻德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正在快速升溫,他不準備為了這個問題節外生枝。
但是隨著奧丁之眼在中東地區反饋回來的情報,徐峻才發覺自己不小心陷入了一個誤區,沙特在未來確實是美國的盟友,但是現在是一九四零年,這個國家根本就還沒進入美國政府的視線裡頭。
美國對中東的態度依舊保持著謹慎,僅限於一些民間的商業開發,不觸及任何政府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主要是擔心會刺激到大英帝國,日不落在中東扶植了不少傀儡和保護國,貿然插手很容易遭到群起而攻。
關鍵還是中東距離美國太遠了,而且沒有美國的殖民地,國內孤立主義高漲,隻有蠢貨才會為了一個阿拉伯國家去觸怒那位傳統“盟友”。
至於石油資源,那時候的美國人才不會在乎那點石油呢,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產油國,美國本土的油田都開發不完,四零年美國全年石油產量高達兩億噸,就像一個吃肘子吃撐了的財主,根本看不上村頭沙佃戶鍋裡那半碗米飯。
再說那家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如果放在上世紀八九時年代,徐峻說不定還會有幾分顧忌,那時候洛克菲勒的石油王國正處於巔峰,掌握著幾乎無限的資源和政治影響力。但是自從標準石油被美國政府以反托拉斯法強行拆分之後,加利福尼亞標準隻是拆分成三十四家分公司裡普通的一家,公司本身的實力有限,所以才會拖上德克薩斯石油一起參與開發。
曆史上美國是趁著英國北非戰場告急的機會,開始把觸手伸入中東的,為了保住蘇伊士運河,英國對遠親這種明顯是乘火打劫的行為,也隻能捏著鼻子裝成看不見。
美國對沙特的全麵勘探,是伴隨著美軍進入北非同時展開的,時間線上有一條清晰的脈絡,顯示了美國中東戰略的發展和轉變。
直到四三年,美國才開始注意國家戰略資源的問題,特彆是重要的能源,石油被視為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要儘可能減少本土的開采,在海外尋找到新的能源產地成為了一項國家戰略任務,美國開始向所有未被全麵開發的石油產地,派出了由高級地質工程師帶領的專業勘探小組,測算那些地區的石油儲量,然後按照儲量多寡,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的開發。
沙特的石油資源真正被美國國內所了解,那已經是一九四四年的事情了。當時美國國家地質學會的創始人之一,美國著名的地質學者艾弗裡的.李.德高裡爾,受政府委派帶領一個資源調查代表團,到沙特阿拉伯考察當地的石油生產情況,並且預估波斯灣周邊地區的石油開發潛力。第二年德高裡爾回到華盛頓,拿出了一份配有詳實數據的報告,報告顯示在波斯灣地區六個國家中,已經勘探查明的石油儲量大約是34.2億噸,其中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大約在6億噸左右。但是據獲得的地質學數據,德高裡爾估計這個地區的石油儲量遠遠不止這些,當時他預測可能會在400億噸以上。
就是這份報告,導致美國確定了插手中東事務的決心,開始用門戶開放和民族獨立之類的名頭,對老歐洲的那群“盟友”頻頻下黑手。美國甚至不惜聯手蘇聯,借助蘇伊士運河危機和以色列立國戰爭等機會,把英法等老牌殖民勢力逐步驅逐出了中東,並且取而代之成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盟友。
不過如今徐峻來到了這個世界,這些曆史不可能再重現了,他不會再給美國人插手中東的機會。沙特此時還是沒有靠山的光杆一個,卻坐擁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猶如幼兒持金行於鬨市,沙特王室卻不知韜晦自斂,反而妄自尋釁於大國,實在是自尋死路,自作孽不可活矣。有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德國此行可說是奉天應命、替天行道,以有道伐無道,救無知庶黎於危難之中,徐峻感覺自己心中升騰起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他不隻是在改變一段曆史,更是在改變著後世千千萬萬人的命運。
德國的非洲軍出動之後,沙特的命運已經成為定局,沒人能夠逆轉,哪怕美國人出手都不行。更何況美國根本不會為了一個沙漠部落群體和歐洲霸主翻臉,美國的能源商還在急著跟德國做生意呢,標準分拆之後可不止一家加州標準石油公司,前身為紐約標準公司的美孚石油公司,目前在歐洲和北非的業務做得風生水起,相信美孚公司會很樂意為德國當一次打手,以此討好那位年輕的帝國元首。資本家哪裡有什麼同行之誼,各石油公司之間本來就競爭慘烈,如果加州標準不幸掉進井裡,會有一堆外州的石油公司往井裡丟石頭。
徐峻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時機,當然沙特自己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他錯誤估計了歐洲的局勢,低估了英國對這類問題的反應速度,同時他沒有料到德國會主動插手。此刻沙特甚至都不知道即將麵對來自歐洲頭號軍事大國的攻擊,王國的覆滅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我會先召見英國和法國石油公司駐柏林代表,然後聯合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挪威、比利時和丹麥,在柏林舉行一次歐洲石油戰略會議,共同研討北非以及波斯灣地區的石油開發問題。”德國元首一邊噴著煙霧一邊說到。
“這可能會需要不少時間,我的元首。”勃勞希契從地圖上抬起頭來。
“相信我,他們的速度會非常快,商人總是能嗅到利潤的味道。”徐峻笑著回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