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騾子
“你是說...騾子?”德國元首聞言愣了一下,隨即微微眯起了眼睛。
“是的,騾子。”擔心對方誤解,費伊爵士還在腦袋邊豎起兩根手指。
“我知道騾子,費伊爵士,我們利用它來牽引火炮與車輛。”徐峻表示明白對方說的是什麼。
目前的德國國防軍裡,至少八成的陸軍部隊依舊還保留了騾馬編製。就像本書前文裡提到過的,其中的原因很複雜,除了車輛的采購數量跟不上擴軍速度之外,主要還有後勤方麵的問題,德國獲得的燃料極為有限,大規模摩托化必定會加重這方麵的負擔。如今德軍的燃料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各部隊都開始加大摩托化的比例,不過全麵換裝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騾馬車輛主要是配備給連排級步兵單位,作為基層部隊的後勤運輸工具,除了士兵隨身攜帶的口糧和彈藥,一個連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給養物資,都是裝載在這些製式後勤馬車上。
德軍書麵編製中,每個步兵連會配屬三到四輛雙駕後勤馬車,以及一輛騾馬牽引的小型機動炊事車,也就是連級野戰廚房。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國防軍的軍用馬車是製式裝備,設計可以上溯至一戰之前,雖然看上去式樣老舊,但是卻相當的皮實耐用。
早期德軍一個常規步兵師裡會配備三千五百至五千匹騾馬,幾乎每四名士兵就能分到一匹,這個比例可以說相當的驚人。
當然實際中馬匹的分配不可能那樣算,因為除了牽引輜重馬車之外,德軍的炮兵單位要占用其中八成以上的馬匹,一門沉重的師級火炮,往往需要六至十二匹強壯的駑馬才拖曳得動。
戰前德軍中配備的大都是高大強壯的駑馬或者戰馬,軍隊裡騾子的數量卻不是很多,因為德軍對馬匹的培育和使用有著悠久的曆史,將軍們對軍馬情有獨鐘,而騾子隻能作為部分後勤馬匹的後備補充。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德國農村不怎麼養驢子,騾子的產量當然也有些不足。
歐洲戰爭中德軍馬匹的損耗很大,甚至發生過一線步兵師因為挽馬大量死亡導致機動力喪失的情況,戰後德軍不得不在占領地區征用馬匹,同時補充了一大批騾子,這才總算把軍隊配備的騾馬數量恢複到了開戰前的水平。
目前德國軍隊中的騾子主要是奧地利和匈牙利出產的,馬紮爾人有養騾子的習慣,法國軍隊也為德軍提供了大量的騾子,法國人很早就開始用埃及驢子進行配種實驗,發展出了法國特有的騾子品種。相比之下意大利陸軍更喜歡驢子,因為小個頭的驢子更適合在意大利山區狹小的山道上機動。德國山地部隊也配備了一些驢子,這種牲畜確實很適應山地環境,而且比普通馬匹更加耐寒,可以在雪線之上長時間活動。
“爵士閣下,我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建議我們補充一批騾子嗎?”魏爾勒忍不住插話到。
“是的,將軍閣下。”費伊點著頭回答。
“這確實是個補充運力的辦法,但問題是,如果從歐洲把馬匹和騾子運到這裡,路途上的消耗會很大,而且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魏爾勒皺起眉頭說到。
“你說的很對,將軍閣下,不過你顯然沒明白我的意思。”費伊笑著對魏爾勒說到,隨即他望向德國元首:“尊敬的元首閣下,其實根本不用從歐洲抽調牲畜,我知道有一個地方擁有很多騾子,而且隻需要幾天時間就能運送到半島前線。”
“很有趣,請繼續說下去,費伊爵士。”帝國元首坐正了身體。
“我說的地方就是印度。”費伊爵士的語氣裡帶著一點點得意,總算發現德國元首還有不知道的領域。
“艾瑞克,地圖。”徐峻抬起頭吩咐到。很快一張大比例地圖就攤放在車廂正中的矮幾上。
“您知道,大英帝國在印度駐守有大量的軍隊,基地幾乎遍布整個次大陸。您看,印度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都很遠,特彆是靠近東北方的部分土邦,當地的環境和道路情況都很惡劣,後勤補給方麵的困難相當大。”跟隨德國元首來到地圖前,費伊指著地圖上的印度半島開始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