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九章閱兵日本大使)
從哪裡開始就從哪裡終結,當第一排列兵踢著德國式正步,從高大的勃蘭登堡門下穿過時,對於德國人民來講,這代表著一場戰爭,乃至一個時代的正式落幕。
一九三九年時,希特勒在柏林舉行了一場同樣壯觀的閱兵,實質上是一次武裝示威,不光是對西方諸國,同樣也麵對本國的人民。
納粹黨向全世界炫耀著十幾年來的“治國成果”,碾過柏油路麵的鋼鐵履帶,克虜伯牽引車拖曳著的重型火炮,行軍靴底的鋼釘哢哢作響,如同鋼澆鐵鑄如山邁進的步兵方陣,以及數十萬高舉右臂狂熱歡呼的德國民眾。
當時希特勒所在的閱兵台正對著夏洛滕堡宮,也正是此次勝利閱兵的。
布勞希奇提出建議時,徐峻已經看穿了元帥的小心思,他也同樣想借著這次閱兵,向世界展示他的權威,同時給希特勒時代劃上一個漂亮的句號。
新年閱兵幾乎就是三九年閱兵的翻版,隻不過目的地和出發地整個反了過來,路線上稍許有些改動,元首刪除了從柏林大街至夏洛滕堡大街的那段路線,他命令部隊從宮前街直接拐上夏洛滕堡大街,雖然從路程上看有些繞遠,但這樣可以走出一個漂亮的直角出來徐峻:我患有強迫症?絕對沒有這種事情,這是最無恥的汙蔑。)。
這次閱兵的場麵比三九年閱兵更加宏大,僅僅從受邀來賓的身份與地位,以及參與國的數量來看,在四十年代這種地緣政治氛圍中,足以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巨大的影響。
當然這需要各國媒體的共同發力,同時還需要時間來發酵與醞釀。
這次閱兵和三九年那次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參閱部隊都在之前經過了長時間的隊列訓練,曆史上四零年勝利閱兵因為準備的過於倉促,結果部隊愣是在街上走出了蛇形,隻不過勝利者不受指責,當時舉國都在歡慶西線的勝利,所以沒有誰會對這種小問題在意,反正德國軍隊打贏了不是麼。
夏洛滕堡大街到達勃蘭登堡門為止,過了這道城門這條大街就改稱為菩提樹下了,這是條六車道的主乾道,中間還有一條一個車道寬的隔離帶,整條大街至少有一半路徑橫穿過蒂爾公園,路邊上全都是十多米高的參天大樹和灌木林。
在夏洛滕堡大街行軍時,步兵方陣隻使用了右側的三條車道,左側車道給新聞媒體與紀錄片拍攝隊伍留了出來,一群架著各種攝錄器材的車輛,如同溪水裡的遊魚一般在街上來回穿梭著,記者和攝影師貪婪地捕捉著一切他們認為有必要保留下來的影像,把這值得銘記的一天保存在了一盤盤膠片和鋼絲錄影帶上。
德意誌電視台全程直播了這次閱兵,他們沿路設置了十多個固定拍攝點,戈培爾調出了所有的電視攝像機,這種在當時價值昂貴的設備,光在主會場裡就設置了九台之多,力圖從各種角度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著這場閱兵的盛況。
步兵隊列幾乎無窮無儘,一個方陣就是一個步兵營,除了多年作為樣板存在的大德意誌團之外,剩下的全都是野戰部隊,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全都功勳卓著,並且從頭至尾打完了整場戰爭。
這些士兵曾經在法國戰場浴血,不少人參加過敦刻爾克與巴黎圍城戰,他們也曾經淌著齊腰深的海水走上英倫海岸,在低矮的灌木叢間與英軍精銳搏殺鏖戰,他們鑒證了新元首一係列奇跡般的輝煌勝利,看著祖國重新崛起於歐陸之巔。
這些士兵是帝國元首最鐵杆的擁躉,戰士們的思維很單純,隻希望有人帶領他們獲取勝利,贏得每一場自己參加的戰爭,如果能夠把他們中大部分人活著帶回來,那就足可以被推崇成軍神。
“軍神啊。”大島浩同樣一臉狂熱的望著看台下走過的鋼鐵方陣,這是他最羨慕德國的一點,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統帥,領導著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強兵。
今天是大島浩在近十幾周時間內,第一次獲得近距離與德國元首接觸的機會,德國人的冷淡態度讓這位親德派自居的日本大使有些傷心,但是他不想責怪德國人的無情,因為近期發生的一係列衝突事件中,每一次都是日本這邊理虧。
外務省和內閣的白癡們隻知道不斷的給他施加壓力,另一邊陸海軍卻還在變著花樣的搞事情,這段時間大島浩已經被鬨得身心俱疲,有時候他真恨不得甩包袱不乾了,但又擔心這樣做有負天皇陛下的浩蕩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