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在旁邊看著。
對於這些儀器,郭浩說實話也挺好奇怎麼操作的。
趙陽的手法嫻熟,一邊操作著實驗,一邊隨口跟郭浩講解著要領,時不時還讓郭浩親自上手試試做實驗。
按照郭浩數據統計的結果,大概有三四個實驗,可能中間有問題。
重新設計實驗流程,對於素材的處理,也都儘量處理好。
然後再開始實驗。
隨著第一個實驗結束。
趙陽看著實驗結果,他眼神之中露出震驚的神色。
“還真是!實驗結果,居然真的是你建立的數學模型之中的數據!這麼精準!”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郭浩笑了笑。
此時趙陽猛然轉頭,眼神之中帶著興奮,朝著一旁的郭浩說到。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豈不是不用做實驗研究,隻需要通過計算就能夠算出新材料??”
“沒那麼簡單。”
郭浩聳了聳肩。
“我這個大數據建模,本身也是建立在你們數百次上千次的大量重複實驗之中,還有各項素材本身的性質,在此基礎之上。
我建立的大數學模型,才能夠進行推算,否則的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那也很不錯了!”
趙陽很興奮。
“我們之前做實驗,也積累了大量的實驗數據,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數據,大概率都沒有意義,但是如果能夠建立這樣的數據模型。
對於我們找到新材料,建立新材料,都很有意義!”
“或許吧!”
郭浩笑了笑。
這個大數據模型,也是郭浩結合前世今生的一些見聞,加上今生大量的學識之後,建立起來的。
大數據在後世,可以說是發展到了一個幾乎算是登峰造極的地步,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大數據裡麵,很精準。
現在這個時代,大數據還處於一個理論初期。
沒有大規模的數據實驗,自然不夠完善。
很早,郭浩就想著用大數據的算法放在材料學上。
但是一直沒有足夠的數據,從江雷院士那裡拿到了實驗數據之後,郭浩就想著這麼做。
結果,他的構想成功了!
接下來,趙陽和燕雅婷又繼續做剩下兩個實驗。
沒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實驗驗證了郭浩這個大數據模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