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把資料裡要緊的部分,讀給暫時還是文盲的星靈聽。
大熊貓寄生蟲包括體內寄生蟲和體外寄生蟲。
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在大熊貓身上共發現了22種寄生蟲。
大熊貓最為常見的寄生蟲病主要是蛔蟲病、癢蟎病、蠕形蟎病、蜱病。
熊貓蛔蟲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與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及蛔蟲的生活史有關。
大熊貓的活動範圍相對固定,常年生活在10平方公裡以內範圍。
大熊貓日食竹量大,排糞量也大。
大熊貓的糞便,多在休息時排於臥穴內及周圍。大熊貓還有或邊走動邊排便的習慣,熊貓蛔蟲卵隨糞便排出,造成環境大量汙染。
蛔蟲受精卵經發育為感染期卵後,經自然空氣流動或風或其它動物或人等媒介廣泛傳播,汙染更大麵積的水源、地麵和竹林。
大熊貓通過吞食被汙染的食物,或接觸汙染場所包括自己的被毛和爪等,食入感染期蟲卵而被感染。
這種“蟲從口入”的感染方式,決定著大熊貓蛔蟲的感染率和感染度。
從蟲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強度情況來看,圈養大熊貓與野生大熊貓存在著明顯不同。
圈養條件下,大熊貓由於受到人類良好的醫療護理,寄生蟲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強度往往很低,通常不會對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但在野外條件下,大熊貓無法得到人類良好的醫療護理,寄生蟲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強度都遠遠高於圈養大熊貓。
寄生蟲,已成為野生大熊貓消瘦和發生死亡的主要病原。
經科學家研究發現,野生大熊貓蛔蟲感染率達到100。甚至,科學家接觸到的一隻野生大熊貓,感染蛔蟲數量達到1605條……
星靈和子墨正研讀資料,朱雀子與領著平武地區的大熊貓,到達了營地。
平武這次遷移來的大熊貓,多達312隻,隊伍相當龐大壯觀。
青壯熊貓,照例被白虎子墨帶去二號營地。
留在一號營地的老弱病殘,安置在新建成的竹樓裡。
雌性熊貓居住的竹樓,則需要她們自己動手搭建。
早建成,早入住。
白朗和金絲猴族的首領俊彥,負責領著平武地區的雌性大熊貓修建竹樓。
子與和子墨、星靈,回到醫院,商議如何防治大熊貓的寄生蟲。
朱雀子與作為鳥類,對蟲子十分敏感,並且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這幫平武的大熊貓,身上全是蟲子。除了蜱蟲,還有跳蚤、虱子。必須得好好除蟲!”
大熊貓體外的寄生蟲倒好辦。一會兒讓子墨給平武來的大熊貓集體淋浴,用冰泉甘露殺蟲兼消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