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殺青的第二天,李明就被簡易強拉著參加了一場酬謝青島各方人士幫助的飯局,然後才在翌日,返回北京去找李彬彬幫忙聯係的剪輯師交接後續工作。
“這是當初現場拍攝的分鏡手稿,這是我自己寫的一些剪輯構想。”
“你可以先看看,要是有什麼問題,隨時和我溝通,最近這段時間我會一直待在北京。”
因為是第一次和電影剪的輯師劉仁雄合作,為了能夠把控電影的節奏和風格,李明不但提前準備了足足兩萬字的剪輯構想,而且在這之後隔山差五就會往劉仁雄的工作室跑。
轉眼之間,兩個月過去。當《時過境遷》的第一版成片剛被剪出來沒多久,老謀子時隔三年的電影《三槍》終於在電影院登陸,並在隨後不出意外的獲得了鋪天蓋地的嘲諷和謾罵。
“電影後期做的怎麼樣了?!”
作為電影的監製,老謀子出現並不意外。但是要說老謀子真是為了《時過境遷》而來,顯然也是想多了。
說白了,老謀子之所以來這,主要還是因為李明在之前就對《三槍》所做的“精準”判斷,讓老謀子想和李明發發牢騷聊聊天。
“剛出了一版。要不您給把把關?!”如果老謀子不來,李明肯定不好意思主動去麻煩老謀子。但如果是老謀子自己開口,李明自然也不會拒絕這種好事!
“嗯。既然你獨立主導的電影即將上映了,那娛樂圈的有些潛規則也該讓你知道了。”
“就比如最近上映的《三槍》,表麵看起來,這隻是我和趙本善的一次合作,但如果深挖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是西北圈和東北圈的一次聯手。”
“說來不怕你笑話,彆看我在網上被冠以了國師的名頭,但是對真正的圈內人來說其實並沒卵用。”
“因為這些年的西北圈真的是一言難儘啊!”
“而因為咱們西北圈的衰敗,所以雖然我才是《三槍》的導演,但在項目創作中,話語權一直被東北圈的人壓製。”
隨著《時過境遷》的開始播放,老謀子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邊看視頻,一邊給李明普及起娛樂圈的潛規則,或者也可以說是借著給李明普及娛樂圈潛規則,抒發自己心中的委屈。
老實說,彆看老謀子之前的大製作是一部接著一部,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負重前行呢?!作為西北圈名門擔當的老謀子,必須用一部又一部大製作,來維係西北圈早已所剩不多的榮光和同樣持續萎靡的資本。
不然,現在人心渙散的西北圈,遲早有一天會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在李明熟悉的那個未來,隨著老謀子的日薄西山,西北圈很快就一蹶不振,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眼
當然,對此情況,老謀子和西北圈大佬也不是沒想過辦法改變,可惜結果並不如人意,無論抱團排外的京圈還是財大氣粗的滬圈,又或者是眼高於頂的港圈,都對西北圈拋出的合作橄欖枝置若罔聞。
至於在電影行業沒什麼根基的東北圈,雖然接下了西北圈拋出的橄欖枝,但目地更多還是為了借助西北圈的“屍體”,能讓自己踏足電影行業的第一步能夠走的穩當一些。
所以,如果李明想在導演這個事情取得什麼成就,拍好電影固然是一方麵,但更重要的是,李明必須加入京圈、滬圈、港圈中的一個。
不然,李明之後的導演之路,就會像現在的老謀子一樣,步履維艱!
不對不對!應該是曇花一現後很快就消亡,畢竟李明可沒有老謀子那人儘皆知的名氣
具體例子可以參考李明之前參與的《投名狀》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雖然都有劉德驊的傾力推薦,但因為李明在拍完《投名狀》之後並沒有表露投效“港圈”的舉動,所以後麵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如果不是李明正好搭上了滬圈的李彬彬這條線,壓根不可能進組。
甚至就算進了組,李明其實也是被排斥在電影的拍攝之外
“所以您是想我借著《時過境遷》投身滬圈?!”
聽完老謀子的長篇大論之後,李明的嘴角不由泛起了一絲苦笑。合著自己這都快參與兩位數的電影製作了,但也隻是剛到碰到娛樂圈這個名利場的大門?!
不過想想和自己擁有類似經曆的劉一菲,李明的心裡瞬間就平衡了不少。畢竟,已經成為一代人“白月光”的劉一菲,都需要投身港圈才能為後來的翻身積蓄力量,何況自己這種沒啥名氣的小卡拉米。
“是去滬圈還是港圈你自己定,我的意思是你應該做出這方麵的努力了。”
“退一步講,就算你哪個圈也不想去,那至少也要改改你之前那種總是拒人千裡之外的行事做派了。”
“因為娛樂圈這地方,最看重的就是人脈了。”
老實說,對於李明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年輕人,老謀子的感情真的非常複雜。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老謀子確實隻是把李明當做一個用著順手的工具,但是隨著了解的深入,尤其是在李明直言不諱的說出自己對《三槍》這個項目的分析,並誠心誠意的想要勸說自己放棄拍攝《三槍》之後,老謀子是真想把李明當做“弟子”來培養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