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朝堂風雲起波瀾包拯麵聖陳利害
開封府衙內,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斑,映照在那滿桌的卷宗之上。包拯身著一襲黑色官服,神色凝重地坐在首位,公孫策、展昭等人分坐兩旁,眾人的目光皆聚焦於桌上堆積如山的文書,正全神貫注地商議著王虎一案的後續事宜。
“大人,從目前所掌握的線索來看,這王虎背後的勢力盤根錯節,若要徹底清查,怕是會觸動不少人的利益。”公孫策皺著眉頭,一邊翻閱著手中的賬本,一邊憂心忡忡地說道。
包拯微微點頭,目光堅定:“公孫先生所言極是,但本府身為開封府尹,職責所在,豈有退縮之理?定要將這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連根拔起,讓那隱藏在黑暗深處的真相徹底大白於天下,還死者一個公道。”
就在此時,衙門外傳來一陣急促而雜亂的腳步聲,緊接著,一聲尖細而高亢的嗓音打破了府衙內的寧靜:“包拯接旨!”包拯等人迅速起身,整理衣冠,快步來到大堂之上,整齊地跪地聽旨。隻見傳旨太監手持明黃色的聖旨,邁著小碎步走進大堂,展開聖旨,清了清嗓子,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包愛卿速進宮麵聖,欽此!”
包拯心中一凜,暗暗思忖道:此番進宮麵聖,想必與王虎一案脫不了乾係,看來這案子已然引起了朝堂之上的諸多關注,今日怕是會有一場激烈的交鋒。他不敢有絲毫耽擱,沉穩地應了一聲“臣領旨”後,便匆匆起身,簡單而鄭重地向公孫策交代了幾句,便隨著傳旨太監快步向皇宮走去。
一路上,包拯步履匆匆,神色凝重,腦海中不斷思索著應對之策。街邊的百姓們紛紛側目,看著包拯那威嚴的身影,心中暗自揣測著又有何事發生。
不多時,包拯便來到了皇宮。金鑾殿上,氣氛凝重得仿若暴風雨即將來臨,讓人窒息。宋仁宗端坐在那威嚴的龍椅之上,身著繡著金龍的明黃色龍袍,頭戴皇冠,麵色略顯陰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與不滿。兩旁的文武大臣們分列而立,皆屏氣斂息,整個大殿寂靜得隻聽見眾人輕微的呼吸聲和衣袍的輕微摩擦聲。
包拯穩步走進大殿,行禮過後,仁宗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威嚴:“包愛卿,聽聞你查辦陳大公子一案,牽扯甚廣,如今還將王虎關押大牢,可有此事?”
包拯上前一步,恭敬地答道:“回稟陛下,確有此事。臣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陳大公子之死與王虎的走私生意緊密相連,且種種跡象表明,背後或許還有其他勢力暗中勾結,案情錯綜複雜。臣正是為了查明真相,還死者一個公道,故而將王虎收押,以便進一步審訊,揪出幕後黑手。”
包拯話音剛落,一旁的龐太師便出列,他身著華麗的紫色朝服,頭戴官帽,腰間佩著一塊溫潤的玉佩,神色不悅地說道:“包拯,你抓人可有真憑實據?王虎在商界也是有頭有臉之人,你如此行事,莫不是想擾亂我朝商業秩序,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龐太師眼神中帶著幾分傲慢與質疑,微微仰著頭,顯然是有意偏袒王虎,試圖給包拯施壓。
包拯神色鎮定,不卑不亢地回應道:“太師所言差矣。臣手中握有王虎與陳大公子走私往來的賬本、信件等確鑿證據,這些證據皆可證明其罪行昭然若揭。”說著,包拯從衣袖中取出從王虎處搜出的部分關鍵證據,雙手呈遞給仁宗,“陛下,您請看,這賬本上詳細記錄了他們的走私交易,每一筆款項、每一次貨物往來都清晰明了。還有這封信,乃是陳大公子寫給王虎的,提及了他們之間的合作以及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若不將此等違法亂紀之徒懲處,如何能保我朝律法之威嚴?又如何給深受其害的百姓一個交代?律法麵前,人人平等,豈容這些奸商肆意妄為!”
仁宗接過證據,仔細翻看,臉色愈發難看,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憤怒與震驚。龐太師見狀,心中一緊,卻仍強辯道:“即便如此,包拯,你也應顧及朝廷各方平衡,不可貿然行事。這案子背後牽扯眾多,牽一發而動全身,你怎知不會引發朝堂動蕩?若因此影響了我朝的穩定與繁榮,你可擔得起這個責任?”
包拯目光堅定地望向仁宗,義正言辭地說:“陛下,臣深知此事乾係重大,但臣以為,若因顧及朝堂所謂的‘平衡’而放過這些罪犯,任由他們逍遙法外,將會使我朝律法淪為一紙空文,民心不穩,這才是真正的朝堂動蕩之源。臣身為開封府尹,職責便是維護律法公正,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謀福。懇請陛下恩準臣繼續徹查此案,將所有涉案之人繩之以法,還我朝一個清明之世。臣願以項上人頭擔保,定當小心謹慎,不辜負陛下的信任與期望。”
仁宗沉思片刻,微微點頭,說道:“包愛卿所言有理,朕準你繼續查辦此案,但務必小心謹慎,不得有誤。若有任何差池,朕唯你是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