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的亂墳堆依然如故,說依然如故是因為這裡一直籠罩在黑暗之中,而守墓人還是老樣子。
但秋水長可以看出其實這裡多了許多座新墳,他走過去好不容易找到石匠的墳簡單的祭拜了一下,然後再看在石匠的後乙心有幾座新墳,也就是說一天的時間裡城裡還死了幾個人,這讓他很疑惑。
他還是來到守墓人的帳篷前緩緩的坐下。
守墓人已經習慣了,並沒有看秋水長。
靜靜的坐著烤火,過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他還是主動問起道:“老人家,我看又添了很多墓,城裡人並不多,這是怎麼回事呀!”
“人總是會死的,有欲望了,人就不可能像以前活得夠久。
有的老了,又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就會很快死去。
有的呢,則因為欲望而發生爭執而死,城裡現在是搶劫殺人無所不作,死的人當然就多了。”
守墓人的話讓秋水長感覺到一陣陣寒意,不得不向柴火堆挪了挪。
他思考著進入古城這段時間的變化,從進入古塔之後整個古城的改變,隨著一層又一層的解封,欲望一層層釋放出來,整個古城已經變得麵目全非,讓他感覺越來越陌生。
他們把古城裡的妖魔鬼怪都鏟除了,卻又在古城人心裡種下了妖魔鬼怪,讓整個古城不再寧靜安祥,變得現在的烏煙瘴氣,像極了外麵的世界。
欲望真的就是魔鬼,不僅吞噬彆人而且吞噬自己。
可為什麼大禹當年要設這樣一座古城呢?
要告訴秋水長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理想國本來就是理想中存在的,就算是道德經裡描述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講的就是自給自足,從來沒有多吃多占,也沒有想過從彆人身上得到什麼,物質和精神上都靠自己與天地結合而得。
所以人與人,村與村,國與國就好像一片樹林與一片草地一樣,樹從來不想從另一棵樹得到什麼,更不會去想從草那裡得到什麼。它們的生存與死亡全部順乎天地自然。
而這就是古城最初的狀態,而當欲望釋放後,天性與自然慢慢消退,人性與自私自利凸現出來並迅速吞噬著古城,直至最終古城被毀滅。
如果把古城當作一個人來看這不就是一個由生到死的過程嗎?
秋水長沉思良久,終於明白守墓人剛才所說人都會死這句話的含義,其潛台詞就是古城生於大禹所建,最後毀於他這個禹王之後,興於靈脈封印,毀於靈脈解封,這是因果,也是輪回。
“老人家,你早就知道古城最後會毀嗎?”
“你出生就知道自己會死,這本不是什麼難事。”
守墓人淡淡的一句話正如說出了陰陽變化的規律。
反者道之動,許多人知道這句話,但卻並不明白,這句話適用於天地之間一切事物變化,當你把天地間一切用這句話來套用那麼就會明白,小到一個人,大到整個人類社會,地球太陽係等等,其實都是有生有死的。
這就是道,是常道。
“是呀,你這樣說會讓我好過點,石匠死了也算是死得其所。
那老人家,如果說我們現在就離開古城,這裡是否會恢複如初,就算不能恢複如初,那麼至少不會毀滅吧!”
“如果那隻是如果,既然已經來了你們又怎麼會輕易離開呢?
你隻想到生到死,怎麼就沒想到死到生呢?”
守墓人邊說邊站起身提了把鋤頭就向亂墳堆走去,看起來他還有許多坑要挖,而這或許就是守墓人唯一的改變。
秋水長一聽也是自嘲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