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繼續向前,這時,道路變得越發的狹窄、崎嶇,坐在馬車之中,劉德也被顛的頭都快暈了,陳阿嬌更是不堪,緊緊的抓著劉德的脖子,小臉蒼白,更是差點吐了。
沒有辦法,劉德隻能抱著她下車,步行通過這一段涵道。
“這裡就是崤山嗎”劉德下車,隻見抬頭就是懸崖峭壁,生長於懸崖之上的鬆柏遮天蔽日,茂盛的樹葉遮擋了大部分的陽光,使得這山間道路變得陰涼,甚至能讓人感覺到有些冷。
前方道路之旁,一塊石碑矗立著,石碑之上銘刻崤山二字。
“是的,公子,這裡就是崤山,穆公霸業折戟於此”汲黯看著那塊石碑,也是感慨著。
四百多年前,秦穆公治下的秦國霸業初成,威震天下諸侯。
周襄王二十五年,穆公欲滅鄭,遣三位大將,三百乘,奔襲鄭國,可惜被鄭國商人鉉高用犒軍之計嚇退,秦師回程之時,在崤山遭遇晉軍伏擊,全軍覆滅,秦穆公霸業自此折戟。
劉德抬頭看了看山穀兩側的懸崖峭壁,茂盛的原始森林,點點頭道:“這裡確實是個埋伏的好地方,秦軍敗的不冤”
郅都在一邊,忽然道:“現在再也無法重演崤山之戰的故事了”
劉德點點頭。
確實如此,四百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戰爭的方式早已經發生了改變。
車戰已經被掃進了曆史的垃圾箱,取而代之的是靈活輕便的騎兵集團與防禦堅固的步兵集群。再想向崤山之戰的晉軍一樣,利用崤山道路來癱瘓和遲滯敵軍的車兵,從而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已經不可能了。
現在,騎兵隻要一刻鐘多一些就能通過這在四百年前至少需要兩三個時辰才能通過的崤山天險。
劉德看著這崤山天險,他忽然間想到了一個事情。
後來劉徹東移函穀關,未必就是楊仆的原因,楊仆不過是個小小的樓船將軍,論戰功,連衛青、霍去病的一根毛都趕不上。何德何能,能說動劉徹,東移函穀關
更大的原因。可能是時代在進步,戰爭的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春秋戰國之時,車戰是主流,於是。函穀關崎嶇的道路與險峻的地形天然的對車兵構成了阻礙。使之無法發揮作用。
但現在,誰還管車兵啊
漢家就連郡國兵中都早已經淘汰掉了過時的車戰。
騎兵成為戰爭的主要力量。
對於騎兵來說,現在的函穀關,已經不再像過去的車兵一樣隻能走函穀關中的山道,騎兵實在不行,可以放棄山道,穿越密林,翻過秦嶺。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敵人的側後。
而隨著戰爭藝術日新月異,昔日堅不可摧。永不陷落的函穀關,再也發揮不出它四百多年前的功效了。
劉德甚至覺得,倘若有個膽大的人,放棄攻打函穀關,以輕騎翻過秦嶺,就可以無視函穀關的阻礙,直接進入關中,兵臨長安城下了
“郅卿”劉德看著崤山的石碑,忽然問道:“你說,若是朝廷將函穀關向東移三百裡,至新安縣怎麼樣”
郅都感覺有些跟不上劉德的思路,前頭還在說崤山之戰,談古懷今了,按照正常的思路不是應該就穆公霸業折戟發表一番見解嗎
劉德卻一下子就跳躍到了遷移函穀關上。
但仔細一想,郅都也愣了。
函穀關東移三百裡到新安
新安雖然無險可守,道路坦蕩,但是函穀關東移三百裡,就等於將關中三輔之地擴大了一倍,對於漢家天子來說,關中才是根本,關中地盤擴大了,根本之地也就擴大了。
在政治上,函穀關東移還真的很有可取之處
隻是在軍事上,函穀關東移無疑是個敗筆
無論如何,一旦函穀關東移,關中就失去了屏障,將來倘若有事,長安將無險可守
“那關中靠什麼來屏障”郅都問道:“關東諸侯一旦有事,關中卻無險可守,宗廟何以安寧”
劉德笑了一聲,沒有答話。
身為穿越者,假如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潼關,那就真是太廢了
“等我即位,就東移函穀關,於關內再設潼關,鎮鑰關中”劉德在心中想著,這個主意不錯,後世的潼關,那可是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很好的適應了新時代的戰爭需要,能有效的防備騎兵突襲,為關中大門與屏障。
而函穀關東移,馬上就能擴大關中的地盤,不止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天子的管轄區域,更重要的是,這是政績啊
自古以來,哪位皇帝一上台就能撈到政績的
不要以為皇帝就不需要政績了。
對於皇帝來說,政績越多,統治就越穩固,權柄就越牢固,反之,政績太少或者沒有的皇帝,就會弱勢,甚至被權臣操控。
譬如惠帝就是不懂得刷政績,結果被曹參當成三歲孩子一樣訓斥。
“走吧”劉德揮揮手道,就抱著陳阿嬌,在幾個侍衛的保護下,向前走去。
半個時辰後,累的氣喘籲籲的劉德一行人,總算爬出了崤山,函穀關,就出現在了眼前。
到了函穀關下,身為黃老派的士子,汲黯不可避免的就提出來要去瞻仰一下黃老派的精神聖地望氣台。
劉德自然欣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