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耍無賴也算是中國統治者的天賦之一了。
反正在中國,錢是沒有刀劍跟權勢厲害的。
…………………………………………
翌日。
思賢苑裡居住的百姓,一覺起來,就發現,自己租住的土地和房屋換了主人了。
於是,幾乎人人都興高采烈的全家老小一起出動,跑到了附近的宮殿前麵叩首謝恩和求見新主人太子劉徹。
對於在上林苑中生活的百姓來說,他們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自己租種的土地劃分到太子名下了。
前太子當今天子當初在這上林苑中的地盤。到現在都是免田稅的,徭役什麼的更是少的可憐,連人頭稅都是不用交的!
因為,劉氏的太子。會將自己領地裡的百姓看出自己人。
換句話說,就是在太子領地裡的佃農是給太子種地的。
太子的佃農,那待遇可是比一般的自耕農甚至小地主還要好的。
誰不知道當今天子過去的地盤裡的佃農至今每年過節都會被賞賜肉布米甚至還有金錢,
因此,整個思賢苑的百姓。一發現自己的主人變成了太子了。
立刻就一個個高興的滿臉通紅,不能自已。
因為,大家都知道,成為太子佃農的好處到底有多少!
中國的百姓,就是這樣淳樸而狡猾。
對於給自己和子孫謀福利這樣的事情,沒有一個人會傻到不知道去爭取。
於是,劉徹一覺醒來以後,就聽到了外麵熙熙攘攘的聲音。
“王道,怎麼回事?”劉徹將王道叫過來問著。
“回稟殿下,外麵來了兩三千百姓。說是來給您問安和謝恩來的……”王道答道。
劉徹一愣,他布告都還沒貼出去,這些人怎麼知道的?
但他來不及多想,立刻命令道:“給孤更衣,傳令給劇孟,小心著維持秩序,不要傷孤子民!”
對於百姓,尤其是農民,曆代統治隻要不是煞筆、笨蛋、暴君都是很講究拉攏和親民的,最起碼。姿勢是做的很足。
就連崇禎在上吊自殺前都曾說:朕死亦發覆麵,勿傷朕子民一人這種話,劉徹怎麼可能連崇禎都比不上呢?
於是,他穿上太子冕服。在一大群衛兵的保護下,出了宮殿。
隻見到宮門口,密密麻麻的跪著老老少少兩三千號人。
基本上思賢苑裡住的百姓都來了。
劉徹撓撓頭,調整一下呼吸,向前一步,走出被嚴密保護的衛兵牆。對著滿地的百姓拱手一拜,道:“孤何德何能,竟父老鄉親,如此厚愛,真是羞煞孤了!”
父老鄉親這四個字,在漢室,基本上隻有皇室的太後天子太子才有資格說。
其他人還真不能說。
誰叫這是劉邦喊出來的呢?
因此,聽到劉徹的話,再看到他的衣飾,百姓們就紛紛叩首道:“小民等恭問家上安康,唯願家上百歲春秋……”
劉徹連忙道:“父老鄉親們的祝願孤知矣!來人,傳孤命令,免思賢苑所有父老田稅三年,又思賢苑中凡年入五千錢以下,家中有男丁為士卒者,或其他條件困難者,皆可許租鹿牧之,每戶可租鹿公母各三頭,另,再賜每戶錢一千,布一匹,肉一斤,魚兩斤!”
這些事情本來是早就預備好的,隻是提前說出來了而已。
但百姓們一聽,立刻就高高興興的跪著叩首道:“小民等躬謝家上厚賜,再拜家上金安!”
被兩三千人恭維,跪拜和擁戴,這種感覺,劉徹三輩子以來,這還是頭一次享受到。
頓時就讓他整個人都爽歪歪,不知身在何方了。
“難怪金家從大胖到三胖,都死死的抓著權力不放……”劉徹感慨著:“這種感覺,一旦享受過,還要放棄的那還是人嗎?”
看著這些百姓,劉徹心中也生出了一些特殊的情愫。
實在是,從現在開始,這些百姓會牢牢的貼著他劉徹的標簽。
前世之時,劉榮死後,當初他的太子領地裡的百姓自發的到其靈前哭泣者數以千計,守靈者十幾戶。
小豬的羽林衛,最初的班底就是從他的太子領地裡選拔的良家童子訓練出來的。
劉徹的皇帝老爹現在的貼身侍衛和衛隊,也基本是從當初的太子領地裡選出來的。
論忠誠和忠心,再沒有其他地方能比自己直轄領地,受自己恩惠和恩德的百姓更高的了。
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個漢室太子的基本盤最初都是從自己的太子領地中發祥而出的。
因此,在劉徹眼中,眼前的這些百姓不僅僅是他的百姓,更是他將來的忠臣的搖籃。
劉徹看了看。這兩三千人中,孩子占了大概四五百人的樣子,其中男童大概兩百人上下。
於是他道:“多謝父老鄉親的抬愛,孤無以為報!”
“書雲:蒙以養正。聖功也!從即日開始,孤會讓人在前麵的皇莊之中每日開講,教授識字斷文,凡思賢苑中四歲以上,十四以下的童子皆可前去聽講……”劉徹拋出這個重磅炸彈。
頓時百姓們就嗡嗡嗡的議論起來。
讀書?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知識和前途呢?
望子成龍是中國社會的傳統。
但是……
大部分人卻有些猶豫。
要供養一個脫產的讀書人。那可是很難的!
彆的不說,家裡因此少一個勞動力,那影響就大了去了!
在此時,半大的孩子也會開始在田間幫忙了,十二歲左右就能跳水翻地了!
人人都知道讀書好,但誰也沒辦法保證自己家的孩子讀了書就一定能有出息。
而地主和豪強富商,能將孩子送去讀書,甚至不惜血本,那是因為他們賭的起,老大讀書讀不出來。那就老二上,老二不行,老三可以,總有一個能出頭。
但農民,尤其是佃農們賭不起,一旦失敗,就是整個家族的悲劇的開始!
劉徹想了想,索性就再拋出一個福利,他道:“請父老鄉親不要有後顧之憂,所有前去聽講的童子。孤每日提供一餐,另外,每五日休沐一日,可以讓童子們回家幫忙!”
劉徹看著百姓。深情的道:“請各位父老鄉親好好記住孤的話:知識,改變命運!”
在後世,知識未必能改變命運。
但在這西元前的時代,知識卻是一定能改變命運的。
一個識字的人,最起碼都能給大商人做個賬房、掌櫃什麼的,有出息的能當官。甚至封侯拜相。
朱買臣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但劉徹也知道,他現在能做的最大程度,也就是僅次而已了。
以他太子的身份,給這思賢苑實行一個義務教育,就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再想普及和擴大,那就是找死了!
即使他以後當了皇帝也是一樣!
因為,這時代的財政收入和生產力根本承擔不了如此大規模的教育製度。
劉徹以後當了皇帝,能做到的最大的極限和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建立幾所國家大學,專門培養精英,同時鼓勵民間私塾的發展,進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和補貼。
剩下的,就得等什麼時候殖民全印度了,靠著印度的財富和資源,或許能支撐起一定程度的掃盲運動。
劉徹回過頭對顏異道:“這事情,交給卿去負責,卿去安排,舍人和洗馬以及其他諸臣,輪流來思賢苑給孩子們掃盲,製定一個輪值表,將來此教授,計入一年一度的考績之中去!”
雖然太大規模的義務教育,劉徹乾不了。
但是小範圍內的掃盲和教育,他還是可以承擔的。
像現在給思賢苑的孩子們掃盲,將來在他的太子衛隊裡普及知識文化,教授兵法什麼的,還是可以的。
想要一口吃個胖子下去,肯定會噎著,但循序漸進,一點一滴的改變,卻是完全可以的。
不說彆的,就是單單學小豬,將來編練八校尉作為骨乾,在這幾千人的精銳中普及知識文化,然後用個十幾年時間,就能培育出幾萬人的有知識懂兵法的軍官。
靠著這些人做骨乾,什麼事情做不成?
當然,這些是很遙遠的事情。
暫時來說,打著‘蒙以養正’這個政治正確的幌子,在思賢苑裡玩義務教育掃盲,誰都不敢說他什麼。
“諾!”顏異一聽連忙點頭。
但心裡卻有著彆的心思在轉悠。
“教農夫之子……”顏異撓撓頭,感覺有些彆扭。不過,當初他的先祖在孔子門下求學時,同窗之中好像也有很多出身低賤的人。
這麼一想,顏異也就能理解了。
畢竟,儒家的口號是‘有教無類’。
但黃老的汲黯跟法家的張湯,卻是多少有些不舒服了。
給泥腿子上課?沒有過的事情啊!
要不是劉徹是太子,站在哪裡頂著,一臉堅決,張湯真想勸說一下。
倒不是他看不起農民。
而是張湯覺得,這些泥腿子的孩子不懂禮數,更不知尊卑,也不是很聰明,能學的會先賢的思想,理解的了商君的意思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