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裡麵平時一見到他就滿臉媚笑爭著奉承的宦官們,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殷勤和恭敬。甚至有人一見劉徹立刻繞道。
“動了不少人的奶酪呢!”劉徹心裡想著。
一個糧食保護價,等於戳中了關中商賈的G點。
原本,很多人以為劉徹是說著玩的。
但沒想到他居然要來真的!
劉徹很清楚,他這一步棋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嘛……
但沒關係,這些小人物的意見根本不重要。他們從來就不是主導力量!
如今,這世界,真正當家做主的,是天子,是掌握著槍杆子的將軍們和東宮的太後。
隻要皇帝老爹支持他,東宮太後支持他,將軍們支持他。
這些人再怎麼不滿,敢說出來嗎?
在宦官的引領下,劉徹來到了宣室殿前。
他如往常一樣,在殿門問安,然後在得到許可後,走進宣室殿之中。
此時,宣室殿裡,除了皇帝老爹穩坐於禦座之上外。
其他大臣也一個不差的坐在各自的位子上。
“兒臣劉徹恭問父皇安!”劉徹走到殿中,恭敬的叩首。
“起來吧……”天子劉啟揮揮手,吩咐左右:“給太子賜座!”
於是,劉徹就在兩個宦官的引領下,在老爹身下左側坐了下來。
剛剛坐穩,屁股都沒做熱,劉徹就聽到,自己的老爹問道:“太子,昨日在思賢苑中是否說過‘商人於國不無裨益’這樣的話?”
對於這樣的問話,劉徹自然早就猜到了。
他起身躬身拜道:“回父皇,確曾說過!”
這話一出口,頓時,整個大殿的人都議論了起來。
對於漢室的大臣來說,商人=末業=下賤的職業,這樣的觀念可謂根深蒂固,曆來都是政治正確的!
但是,另一方麵,越來越迅猛發達的工商業,民間越來越多土豪的出現,讓他們必須正視商人的力量的崛起這個問題。
無論是當年的賈誼,還是現在的晁錯,他們的成名作,也基本都是在闡述這樣的問題。
朝廷的大臣們自然也早就知道,在事實上,商人的地位隨著他們財富的增加在迅速的增長。
某些地方,有錢的商人的派頭比徹侯、國君都要大,都要風光!
可是,除了強調農本這個概念外,真正拿得出手的政策,並不多。
為什麼?
一則,怎麼處理工商業與農業之間的問題,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僅對於漢室,就是整個中國,也是頭一次碰到工商業的發展和增速超過農業的問題。
理論上當然是農本。
但現實中,卻不可能真的按書上所說的那樣去處理。
要知道。如今天下蓬勃發展的工商業,涉及的人口不是幾千,也不是幾萬,而是數以百萬計!
在這個問題上,稍有不慎。處理不當,就要引發大問題。
二則,誰背後沒有金主?
拿了彆人的錢,怎麼能說彆人的壞話?
所以,大多數臣子,雖然都知道問題很嚴重,但,誰都不想揭開這個蓋子,更不願意麵對這個問題。
即使晁錯,當年大喊著什麼貴粟論。但現在,也不再提及那個問題了。
而劉徹的那個表態,可謂開曆史先河了。
不管怎樣,劉徹都是漢室第一個真正直麵了工商業與農業之間的問題的第一個皇室高層。
無論如何,不管怎麼樣,大臣們都無法繼續保持冷靜了。
“請家上解釋……”晁錯第一個站出來,出列問道:“臣愚鈍,不解家上之意……”
廷尉張歐立刻緊隨其後,出列拜道:“臣惶恐,不明家上意欲何為?”
就連袁盎也道:“家上所言。臣聞所未聞,敢請指正!”
劉徹知道,這些大臣已經是很給他麵子了。
錯非之前劉徹一直擺出來的就是仇商的姿態,一副一定要壓製工商業的模板。恐怕此刻,潮水一樣的彈劾就已經將他淹沒了。
實在是,這個問題太敏感了。
已經上升到了意識形態的高度。
想想看,後世嗡嗡嗡的時候,忽然跳出來一個家夥說米帝可以跟我們大天朝一起愉快的玩耍,這個家夥恐怕不是坐土飛機。就是得見識一下專政的鐵拳了。
天子劉啟卻不像大臣們那樣。
他半閉著眼睛,不發一言的靠在龍榻上麵,實際上,他已經知道了劉徹昨天的全部發言和前因後果。
這些事情,不止他安插在劉徹身邊的眼線發來了彙報。
就是今天早上,顏異也跟他完完全全的彙報了一切經過,和劉徹的一些思路。
對劉徹的那些想法和計劃,作為皇帝,作為天子,作為劉徹的老爹,劉啟是用一種樂見其成的態度在等待著的。
其實,劉徹搞出這些事情,一點都不出他的意料之外。
老劉家的太子,要是能安安穩穩的宅在太子宮裡,那才叫奇怪了!
甚至,此刻,劉啟看著劉徹,竟有一種頗為欣賞的想法。
在劉徹身上,他仿佛看到了他年少輕狂時的歲月。
年輕人,有想法,有衝勁,這是好事情!
所以,天子根本不想乾預。
對天子劉啟來說,劉徹的那些事情,做成了,那是皆大歡喜。
對於如今的天子劉啟來說,在他的潛意識裡,他甚至希望,劉徹能把事情搞大。
因為隻有這事情大了,他才能看清楚,這朝廷裡,究竟誰是忠臣,誰是騎牆的,誰是二五仔!
至於失敗?
誰沒失敗過?
沒經過磨礪的雛鳥,怎麼有振翅高飛的那一天?
“朕的時間不多了……”天子劉啟看著劉徹,在心中想著:“劉徹啊,你要爭氣,朕隻能扶著你再走幾年了,幾年之後,這個國家就可能要靠你了,這江山社稷,你是否能承擔呢?”
前不久,他差點在宮裡摔倒了。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信號!
這說明,他的抵抗力和精神,都在衰退。
而在這個時代,男子四十是一道坎,更彆說,他這樣的一國之君了。
因此,他不得不讓劉徹開始真正的接受暴風雨的洗禮,讓他的這個繼承人,學會怎麼在風雨中尋找安全的地方,怎麼識彆忠臣和二五仔,怎麼駕馭群臣武將。
所以,他悄悄的給劉徹的計劃裡加了一點料。
他的想法很簡單,趁著自己還能掌握局麵,先給劉徹掃清諸侯,留下一個沒有隱患的國家,同時,儘可能的磨礪這個兒子,讓他在幾年內就成熟起來,即使發生意外,也能立刻掌握大權,駕馭群臣,收拾兵權。
這次的事情,隻是開始。
以後,慢慢的,他會讓劉徹這個太子參與政務,參與軍隊,跟將軍們交流。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慢慢的去觀察朝廷的大臣,反複考驗和試探那些大權在握的臣子,看看他們到底是個什麼心思。
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來說,他所做的一切,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保證政權的順利過渡,劉氏的統治地位不受任何威脅。
在這過程中,任何意外和威脅的苗頭,隻有一個下場。
“此泱泱者,非少主之臣!”
簡單的來說,所有的臣子和一切的事情,都是他手裡的棋子。
這麼想著,天子劉啟就慢悠悠的開口道:“太子,給諸臣和朕講講,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說那樣的話?太子難道不知道,強本弱末乃是我漢家的國策嗎?”
劉徹聞言,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拜道:“回稟父皇,兒臣一刻也未忘記,我漢家的根本,在於生民,生民之道,在於農本!”
劉徹抬頭看著自己的老爹,他很清楚,現在這個時候,就是他這個太子,發出自己的政見和執政思路的最佳時機。
大臣們能聽懂的,能跟上他的節奏的,自然可以在他未來登基後獲得一席之地。
聽不懂的,跟不上的,劉徹也絕對不會等他們!
劉徹轉身看向晁錯,道:“孤曾讀過禦史大夫所作之《貴粟論》,其篇首便是:故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以開其資財之道也!”
劉徹笑著問道:“未知孤可曾記錯?”
晁錯聽聞,頓首道:“鄙作陋言,竟蒙家上熟記,臣與有榮焉!”
但晁錯心裡卻是打著鼓,不知道劉徹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