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有關冬小麥的推廣和普及工作,早在去年,劉徹讓人編纂《新農書》時,就已經讓人做好了這方麵的技術準備。
但,當時時機還不成熟。
冬小麥能成為主食,那是因為後世磨坊技術的發展,使得百姓可以借助畜力或者水力,將小麥磨成粉,然後製成麵條、包子、饃饃等食品。
但,當時,水力磨坊連個影子都沒有。
強行推廣冬小麥,唯一的結果,就是——老百姓們怨聲載道。
漢室關中的農民,尤其是底層的自耕農,可是非常彪悍的!
惹毛了他們,皇帝也照罵不誤!
譬如,曆史上小豬就曾經被罵了個狗血淋頭,還發作不得!
但現在水車出現,並且得到了劉徹的大力推廣。
目前劉徹流經上林苑的多條河道旁邊,像立樁子一樣,大規模的鋪建水車,用於提取河水,灌溉上林苑中的土地。
到現在為止,少府已經在上林苑中鋪設了三百多台大小水車,灌溉接近一萬頃的土地。
被水車灌溉的農田和沒有水車灌溉的農田,那糧食產量,幾乎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尤其是對於許多土地肥力已經耗儘,土地開始鹽堿化的農田來說,水車的灌溉+人畜肥料以及挖河泥等措施的推行,一下子就將這些本來已經淪為下田的土地,重新變成了上田,看著田裡茁壯成長的粟苗,租種上林苑土地的農民,嘴巴都笑的合不攏了。
對劉徹來說,水車既然已經鋪設好了,那麼,隻拿來提水,無疑是對資源的浪費。
因此,在一些臨近皇莊的水車旁邊。劉徹讓人做了幾個簡單的水力磨坊,借助水力,將小麥磨成粉。
這個技術,並非是什麼高科技。
墨家的科學家們。隻用三天就搞定了。
現在,在少府的庫房中,已經堆積了數百斤剛剛磨出來的麵粉。
少府的廚令衙門中的數百位廚師,正奉著劉徹的命令,日以繼夜的研究。怎麼把麵粉變成麵條、包子、饃饃甚至餃子。
這些暫時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摸索。
但一點都不妨礙,劉徹準備推行冬小麥種植的決心。
畢竟,比起粟米來,麥子是前途更光明的作物。
粟米的產量,在農業社會時代的極限,已經快要到達。
而小麥則潛力無限!
同樣一畝土地,即使是在如今,小麥的產量也比粟米高!
更何況,麥子比粟米,對水的需求要低。
當然相對的。小麥需要更加科學的種植規劃以及照料。
想跟種粟米一樣,一個家庭五口人就能照料百畝土地,幾乎不太可能。
這也是西漢以後,中國再也沒有誰提什麼‘一夫五口治百田’模式的原因。
隻是,相對於目前來說,想要推廣冬小麥,對於劉徹以及漢室政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首先擺在劉徹麵前的難題就是:老百姓拒絕接受小麥成為主食。
在這個時代的關中,糧食是分等級的。
第一等的是高粱米,隻有貴族以及官員才能常常吃到。尋常百姓,隻能在過節時吃上一點。
第二等就是粟米,是百姓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