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
那就是在決定做某件事情之前,先做好基礎調查。
對濊人,劉徹同樣也是如此。
在去年,濊人歸順臣服後,劉徹就命令遼東郡北部都尉搜集濊人的資料和情報,滅亡了衛氏朝鮮政權後,更下令北部都尉治所東遷數百裡,深入到濊人的地盤腹心,建立城市。
幾個月來,情報搜集得差不多了。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無論怎樣的民族、社會形態,都離不開糧食與貿易……”劉徹看著跪在自己腳下的南宮信,心中盤算著:“隻是,這濊人還真是守著一個好大的金山啊!”
隨著新華城的建立,漢室對濊人和他們生活的土地,越來越了解。
作為漁獵民族,濊人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河流與湖泊中的漁獲。
尤其是來自魚海的漁獲,決定了濊人和其他共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原始民族的生死。
北部都尉將治所建立在魚海附近,可以說是無意中下了一步好棋!
所謂魚海,劉徹根據北部都尉的奏折和公文的描述,大抵猜測,應該是後世的圖們江、黑龍江。
而圖們江,烏蘇裡江,黑龍江等遠東河流中,什麼魚類產出最多?
作為穿越者,劉徹幾乎是下意識的就想到了自然界中一個偉大的奇觀——大馬哈魚洄遊。
穿越前,劉徹曾經有段時間,喜歡看北美的自然紀錄片,其中就有北美棕熊捕獵大馬哈魚的片段。
然後,他很好奇,就去查了度娘。
發現,不僅僅北美有大馬哈魚洄遊,在亞洲,也同樣有規模宏大的大馬哈魚洄遊現象。
而且,規模不遜色於北美。
隻是。這些大馬哈魚運氣不好。
碰到了戰鬥民族和吃貨民族……
即使如此,大馬哈魚在後世的黑龍江、吉林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也依然是漁民們的重要漁獲來源之一。
後世的郝哲族的傳統服飾,就是以大馬哈魚的魚皮製成的。
而根據劉徹在度娘上一目十行閱覽來的情報。劉徹知道,在二十世紀,俄羅斯和蘇聯在遠東地區每年捕獲的大馬哈魚是以萬噸來計算的。
而天朝捕獲的大馬哈魚數量,也是相差無幾。
隻要想想萬噸這個概念,劉徹就忍不住咽口水了。
大馬哈魚。可是全身是寶。
肉是極佳的營養來源,魚皮可以硝製成各種皮具,魚卵可以製成魚子醬,骨頭可以用來當肥料,甚至就連內臟都有藥用價值,像是魚肝、精巢什麼的。
在發現了這個事情後,劉徹就自動的打消將濊人當成試驗品的念頭。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個年產大馬哈魚過萬噸,以目前的捕撈技術來說,永不枯竭的金山。
已經具備了讓劉徹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開發的基礎。
每年不要說一萬噸大馬哈魚了。就是一千噸漁獲,運回中原腹地,就能讓漢室收益無窮。
一千噸等於一百萬公斤,等於兩百萬市斤,等於約四百萬漢斤,等於兩萬多石魚肉。
換句話說,隻要每年能運回一千噸大馬哈魚魚乾,就差不多能滿足漢室軍隊一年所需的肉食需要,能讓每個士兵,每餐都能吃到一碗魚湯。
而以漢室目前的捕撈技術和漢人的勤奮聰慧來看。年產一萬噸,可能還有問題,但四五千噸,卻是輕輕鬆鬆。
大不了。將目前還停留在朝鮮沿海的幾艘樓船,改裝成漁船,用拖網的辦法,捕撈那些洄遊的大馬哈魚。
也可以通過在上遊蓄水,然後用集中上千人,以拉網的方式來捕撈。
總之。中國人在麵對食物和糧食這樣的事情的時候,總是能爆發出讓人無法想象的動力。
當然,漁獲太多,醃製和風乾技術,也得跟上來才行。
今年得大馬哈魚洄遊季,漢室就可以在這方麵進行一下嘗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