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八萬鐵騎在手,以舉國之力,對付河套之敵,還不是手到擒來?
對於中國士大夫貴族們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建立一個天朝上國,讓八荒六合,統統臣服的誘惑,是無法阻擋,也無法抗拒的使命。
在這一點上麵。除了墨家外的諸子百家,意見是一致的。
所以,目前,出現在劉徹麵前的局勢就是,主和派已經全麵崩盤。
以往的主和派的中流砥柱,將軍列侯們,集體轉向,成為了戰爭販子。
至於輿論……
你能指望那些滿嘴嚷嚷著‘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的儒家學者,還有堅決要求將整個國家都變成一個軍事機器的法家出來主導和平?
甚至就連一力排斥戰爭。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其實也在暗地裡推波助瀾。
至於你問為什麼會這樣?
隻要看一看匈奴的體製,就知道,任何一個真正的墨家門徒,都不會坐視匈奴人的暴政繼續下去。
兼愛非攻,首先要兼相愛啊!
更何況夷狄無人權,這是諸子百家的共識!
兼之,實際上現在的墨家,已經被劉徹改造成了一個類似米帝的軍工複合體那樣的組織。
墨家現在的複蘇和興盛,來自於軍隊和少府對墨苑的技術需求。
在秦代的時候。墨家就已經知道,在這樣的局麵下,自己應該怎麼辦了。
墨家愛好和平?
這大抵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話了。
恰恰相反,經過了秦的興盛和漢的衰亡後。墨家的門徒們,可沒有人想再回到過去那種傳承艱難,沒有支持的局麵。
墨苑方麵雖然沒有在戰和問題上表明自己的意見。
但他們悄悄的將第一具合格的水力鍛壓的胸甲給弄出來了。
這其實就是表明了他們的態度。
就如同他們的前輩在給秦國的七代君王打工的時候一樣:兼愛非攻,咱們還是提倡的,這畢竟是祖師爺的招牌,但隻要俺們不親自去上戰場。那就不算違背兼愛非攻的原則。
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學派或者思想,他們首先會考慮的絕對不是什麼原則立場之類虛無縹緲的東西。
他們首先要保證自己能存活,然後是壯大。
至於原則立場節操那是什麼?
至於黃老派?
在列侯們都倒戈了以後,你還能指望這些同樣是列侯階級和勳貴集團一員的老爺們出來主持公道?
要知道,黃老派雖然主張無為,但後麵緊跟著的就是無所不為這四個字。
正如司馬談總結出來的黃老思想特征: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而為,無常勢,無常形……
更何況,在實際上,黃老學和法家,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麵。
一個主張政府無所不管,另外一個強調,隻要法律沒規定,那就不要去管。
因此,劉徹深知,想要讓目前狂熱的戰爭叫囂冷靜下來,非常有難度。
將軍們想要立功封侯,貴族們希望借助戰爭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大臣們希望能用一場勝利,洗刷過去的恥辱,順便讓自己名留青史,就連民間的輿論,也普遍呼籲戰爭,要求報仇。
大複仇主義的文化熏陶之下,以及國力增強帶來的軍隊自信心和實力的增加。
在實際上使得,漢匈之間,在日益接近戰爭的邊緣。
曆史大勢,滔滔而來,如同一個巨大的車輪。
任何想要阻擋它前進的人,都要變成一個可笑的堂吉訶德。
所以,當丞相周亞夫第一個出列出來奏報的時候,他說出來的話,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啟奏陛下,昔者,奉春君,與高皇帝建言曰: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七百裡,輕騎一日夜可以至秦中。今匈奴雖已逐出河南,然其於河套,置有休屠、昆邪、樓煩、白羊四王,輕騎三日可至蕭關!陛下曾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今陛下臥榻之側,有虎狼酣睡,臣竊以為,為萬世計,當兵出雲中,複我九原故土,逐匈奴於黃河之外!”
周亞夫的話,也算是代表了長久以來的漢室君臣共識了。
匈奴人霸占著河套地區,就像一柄達克摩斯之劍,懸在漢室的頭頂上。
要說漢室君臣能放心,那才叫見鬼了!
河南之戰後至今二三十年,漢家君臣,沒有一天不想收複河套,讓長安遠離匈奴騎兵的威脅。
這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社稷安危的根本之要。
哪怕就是過去的主和派們,在他們最強盛的時候,也是說要加強軍備,防禦匈奴的。
這也是漢初主和派跟後世的綏靖投降派的最大差彆。
漢初的主和派們之所以主和,那是因為,在正麵消耗,損失太大,也消耗不過匈奴。
但他們在主和的同時,從未放棄整軍備戰,來日複仇。
就像周亞夫所說的那位奉春君。
此人本姓婁,名敬,後被劉邦賜姓劉。
他就是漢室主和派的祖師爺跟和親政策的始作俑者。
但哪怕是劉敬,在製定了和親政策後,從匈奴歸來,立馬就建議實施強本弱末政策,加強關中的力量,防備匈奴。
周亞夫之後,申屠嘉也道:“陛下,老臣曾親於呂後之時,立於東宮軍議之中,彼時,匈奴冒頓,以言語辱及呂後群情激奮,眾皆曰:可戰,獨穎陰懿候灌公諱嬰執劍而立:有敢言戰者,皆曰可殺,呂後於是乃止,事後,臣私下獨與灌公議之,灌公對臣曰:豈非不戰乎?事不可為也,若遺吾騎兵三萬,戰將十人,當可出塞北擊匈奴,取其單於之頭,懸於北闕!今陛下鐵騎八萬,帶甲百萬,雪平城之恥,複呂後之仇,正在當時!”
申屠嘉的話,也讓許多的將軍列侯,都心生共鳴。
尤其是在長城上吹風沙的將軍們,更是感同身受。
大家在匈奴人麵前,憋屈了幾十年,忍耐了幾十年,多少手足同袍,死在匈奴人的襲擊之下。
誰願意一輩子縮在長城之內。
男子漢大丈夫,本當快意恩仇。
對於匈奴,大家都覺得,是時候讓匈奴人知道我們的厲害了。
八萬換裝了全新裝備的騎兵,就是大家的底氣所在。
全新的裝備和全新的戰術,使得每一位漢軍將領,都確信,自己確實已經擁有了對匈奴的戰術和裝備優勢。
更何況,匈奴人在幕南,兵力出現了空虛。
趁他病,要他命,是每一個合格的將軍的本能。
至於和親條約什麼的?
那不就是一張擦屁股都嫌太硬的紙嗎?(未完待續。
PS:這個月我決定要發奮一下了,15年的最後一個月,怎麼著也得拿出點態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