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過,未歌先協律,無韻不成聲。
這是和華夏的傳統相關的,華夏幾千年來都是一種詩化的藝術。我們在很多藝術上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詩歌一樣,是氣韻生動的境界。
實際上我覺得即便是新詩,是自由詩,它也擺脫不了韻律,就像詩歌永遠要有意象一樣。
林庚先生總結了新詩有一種半逗律,另外他覺得也應當有雙尾音。這實際上還是說,即便是自由式,它也是要有韻律的。
聞一多先生認為:詩是選擇的藝術,不能怎麼說就怎麼寫,用詞表達還是應當進行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藝術,也就‘帶著鐐銬跳舞’和‘理性節製感情’。
對此,新月派提出新詩要和諧、要均齊,以此作為新詩最主要的審美特征。
聞一多先生還提倡詩歌的三美。
圖畫美——辭藻、意境
音樂美——音尺、平仄、韻腳
建築美——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新月派對國外和諧典雅的新人文主義有所吸取,同時也兼容並包了華夏傳統的美學特色,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特色。
可惜理論是好的。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卻是骨感的。
達到這種三美的很少,比如徐誌摩。
梁實秋曾經說過,徐誌摩永遠處在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狀態,永遠在追求美麗、聖潔、縹緲的東西。這些東西就轉化為徐誌摩的詩。
現在許多詩歌都是有句無篇,但徐誌摩的詩歌整首都是珍品。”
華夏現代詩歌是有派彆的,主要的就是三個派彆。一是自由派,這是不講究詩歌的韻律的,在寄語您看來,這種詩更像是散文詩。是那種分段的散文。
還有一個是象征派。
再有就是季宇寧說的新月派,新月派是唯美的,是講究韻律的。
季宇寧實際上是表達了自己詩歌上的藝術取向。隻不過他引用的更多是前輩詩人或者是文學理論家的觀點。
他在這一年多,寫的詩也有幾百首,風格比較多樣。但基本的藝術上的取向還是傾向於唯美這種風格的。
另外他的詩中,有很多詩是朦朧詩派的的作品,隻是這個時候還沒有朦朧詩派這個概念,朦朧詩派真正名字叫出來,並為詩壇所承認,應當是80年代初的時候了。
“至於說到在文學上向西方的學習,我覺得我們現在引進的更主要會集中在科學技術以及經濟管理等方麵。
而在文學方麵,我們打開國門以後,很多人都會接觸到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歐美的一些文學理念和流派。
這很新鮮,很多人都會勇於嘗試,但嘗試來嘗試去,拐一個彎,我們還得回到我們自己的傳統上。
這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有一種‘過寶山而不入’的感覺,無論詩歌也好,小說也好,我們幾千年來傳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前世像餘華那樣的,所謂先鋒派,也是寫來寫去,最後還是回歸到傳統的華夏文學。
不過前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一段時間,傳統的堅持現實主義的這些老一代的作家,和新一代的傾向於西方文學風格的那些作家,是格格不入的。
直到1984年底全國作協開了個第4次代表大會,會上倡導創作自由,從1985年開始才是什麼都可以寫了。
從那時開始,才出現所謂的先鋒派作家,不過這些先鋒派作家,很多人到了90年代又開始回歸傳統了。
季宇寧這一段話,說出了未來十幾年國內文學發展的道路。
他今天的會議發言,倒是讓會場的一眾人等頗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也是他在國內的文學會議上的第1次正式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