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了,還是好奇,同桌的陸文夫也用蘇城以及附近的方言跟季宇寧說了一會兒話。
隨即,他非常的驚訝。
“哎呀,季宇寧,如果你不說,我還真以為你也是我們蘇城的老鄉呢,起碼我會認為你就住在那兒附近,就是蘇南某個城市的人。”
季宇寧聽了,心說,嘚了,這位陸老兄的那部成名作《美食家》,他以後可以抄了。
前世,這位陸老兄應該是在今年的10月份完成了一篇短篇小說《小販世家》,這也是他的代表作。這篇小說的構思和《美食家》頗有一點兒異曲同工之妙。
而那篇《美食家》則是在82年9月完成的,並且刊登在了《收獲》雜誌83年第1期上。
季宇寧本就會做菜,前世他對蘇城的了解並不少,所以他準備把被譽為蘇城名片的這篇中篇小說《美食家》放在自己名下。
“其實學方言,並不是一定要在當地待很多年,方言問題,實際上從本質來講,是個數學問題。
你看我們學校以前的校友劉半農,他是個通才,文理工很多方麵的學問,他都懂。
他出了一部專門寫方言的著作,叫《四聲實驗錄》,裡麵就提到,學方言要用數學方法,就是高數的方法。”
季宇寧這一通忽悠,把一桌子的數學盲,都給忽悠傻了。
他此時覺得自己身上牛閃閃的。嗯,這格也快到頂了。
“唉喲,我現在覺得跟狀元說話是真辛苦,你得會好多方言才行。
我的數學,初中的都忘光了,哎喲,介不崴泥了麼!”
大馮也很是逗趣兒。
他們這一桌,是中午吃飯的會議代表中最為熱鬨的。
下午的會議上,更多的是與會代表的發言了,很多人都是主動要求上去發言的。
不少人的發言內容都是很尖銳。
季宇寧隻是靜靜的坐在台下聽著。
前世1979年的國內文學是浪潮迭起的時代。很多人都是通過文學來尋找自己的良心,尋找以前的理想。很多作家充滿了無畏和堅持。
很多人雖然經曆過那些年的知識空白,並沒有寫作的準備,文字粗疏,但卻是非常的真實。這時候的很多作品,更多的是故事情節非常感人,在藝術性上卻比較欠缺。
但最可貴的就是那份堅持,那份執著。
季宇寧雖然也很感動,但他也知道這個時候的文學批評,還是帶有之前的慣性的。
所以他在這種會上,也不願意太惹眼。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他離開會場,直接騎車回他父母家。
一進家門,就看見客廳裡放著兩個大紙箱子。
箱子上很醒目的,是日立的那個英文標識。這是日立牌彩電。
再一看,他母親和朱琳正在廚房準備晚飯。
“寧寧,這是你海寧叔送的兩台日立牌彩電,18寸的,從香江發運的,今天剛剛到貨,剛剛送過來的。”
海寧叔實際上去年就說要給他們送兩台彩電過來,從香江寄過來,但去年他老爹總覺得那個時候家裡有彩電不好。
去年整體政策還沒有什麼變化,來探親的華僑親屬大部分都是帶的錄音機這樣的小件,像電視機這樣的大件,帶的人很少。他老爹是不願意出這個風頭。
今年,整個氣候完全變了,春節的時候海寧叔又說這個彩電的事兒,他老爹也就不再堅持了,因為現在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不像以前那種情況了。
而且今年僑辦大院裡已經有好多人家都有海外的親戚往家裡寄大件的家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