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小說《蹉跎歲月》的手稿。
季宇寧又拿起了賀建軍的信,他開始給建軍回信。
在回信中,他答應一定要寫一部反映反擊戰期間部隊戰鬥和生活的小說,一定要把它寫成經典。
他希望建軍繼續為他收集相關的資料和素材。
他在信中列舉了一些清單,提出了若乾問題。
他提的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是跟著前世那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裡麵的情節內容走的,他必須要為這些第1手資料找到出處才行。
單單這些內容,就寫了厚厚的一遝信紙。
寫完信,季宇寧又想到這個事兒,還得跟他賀叔說一下。
建軍能夠收集到的資料,提供的一些信息,畢竟是有限的,他還應當正經八百的從總政這邊取得部隊的支持才行。
好在他跟總政這邊很熟悉,總政這邊,就是管部隊的文化宣傳的部門。
再有,就是小說的誕生,恐怕也要有實地采訪作為基礎。
這個時代,在文藝作品的創作上,很強調這種深入生活的創作方式。
如果他最終創作了這篇小說《高山下的會花環》,結果他卻沒有去過滇省的前線,甚至滇省後方,像春城等地。
那到時候很容易被人詬病的,文學圈子裡的很多人就喜歡挑人的錯。
他都能想象出來,估計有不少人就會說出那種什麼“閉門造車”,什麼“沒有真實生活體驗”這些話了。
前世,在反擊戰結束後,他記得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是組織作家和詩人去前線采風的。
弄不好,過一段時間,他已經參加的作協和文聯也會通知他的。希望他們這些年輕的作者,積極報名參加去前線采訪。
不過現在就是有一個時間上的問題,他現在時間很緊張,他現在在學校上學的同時,還要兼顧兩個劇組,他在這兩個劇組裡都是老大,很多事情必須他拿主意,所以抽出一段時間去滇省前線采風,他估計在時間上恐怕夠嗆。
他知道這種去前方采風,在時間上,恐怕是以月為單位的,如果這樣,他還真沒有時間。
晚上,季宇寧在家給他賀叔打了個電話,在電話裡說了建軍給他來信的內容,以及他的想法。
“寧寧啊,你想為這次反擊戰給部隊創作一些文學作品,這個想法很好,你前一段寫的那首歌就特彆好。這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老首長、老領導,都跟我提過你這首歌。都是讚不絕口。
現在總政已經在組織一些作家到前線采風,另外也要有前線的一些英模報告會在京召開。
到時候你可以考慮參加或者出席。
另外,總政這邊有一些資料,關於這次部隊作戰等方麵的情況,也可以給你提供,這個沒有問題,我到時候跟你傅爺爺說一下。
這是為了你創作的需要。
你現在還在上學,另外還有拍電影,時間上比較緊張,那如果去前線采風,恐怕這個時間並不短,到時候我再考慮考慮,比如有誰要去前線的時候,可以方便帶上你,這樣可以直接飛過去。時間上可以節省不少。”
季宇寧放下電話,心裡踏實不少。
他覺得恐怕去前方采風,是避免不了的,但他卻是可以儘量把這個時間壓縮。
唉,這篇《高山下的花環》寫起來很快,可是之前的準備工作,卻是要做很長的時間,估計素材和資料就要像模像樣的弄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