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部電影的字幕,和前世一樣,沒有其他的字幕設計。比如像加上動畫,加上其他的字體之類的。就純粹是真正的書法。
不過現在季宇寧的這個書法水平,可是比前世的字幕上的書法,要強的太多了。
季宇寧今年自己拍的兩部電影的字幕,並沒有用電影廠的字幕組的那些人,都是由他自己來書寫的。
後來,兩部電影在上映之後,很多觀眾都對於電影字幕的書法讚不絕口的。
9月16日,周日。
下午,上影廠進行電影《巴山夜雨》的內部審片會。
這是季宇寧第1次參加上影廠的內部審批會。
他看到在審片室裡來的人可是不少。
基本上上影廠有頭有臉的人都來了,季宇寧看到有徐廠長,還有現在主管製片的石副廠長,也就是幾年後做到文化部電影局的局長的那個人。
另外像兩個專業委員會的人也都基本到場了。
大家對於季宇寧這部在上影廠第1次執掌導筒拍的電影,都比較感興趣。
上影廠的人,還是把這部電影看作是季宇寧單獨指導的電影,而並不認為是他和吳貽弓吳導兩個人合作的。
因為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幾乎所有的電影相關的一切,都是季宇寧的想法和安排。
即便在電影後期製作,季宇寧參與的並不多,他並不能一直在上影廠盯著後期製作。但後期製作過程中,普遍認為作用最大的,還是剪輯師藍大姐。
吳導在劇組裡更像是一個副導演或者執行導演的角色。而且他本身在廠子裡現在也是副導演的身份。
有意思的是,電影剛剛放映,就出現了聲畫不同步的情況。負責放映的廠子裡技術處的人員趕緊調整過來,這才行了。
這個時候電影在內部審片和部裡麵電影局審片的時候,還都是用的雙片。
所謂雙片,就是將最終剪輯完成的膠片和混錄完成的錄音帶,分彆通過放映機和放音機播放出來,就可以使人們在銀幕上看到還原畫麵,並通過揚聲器聽到還原的聲音。
電影發行放映時使用的是光學拷貝,聲音和畫麵被合成印刷在一條光學材料上,所以當影片的混錄雙片被審查通過後,就要從混錄磁底上將聲音信號轉錄到一條光學聲帶上,這項工作叫做&34;轉光&34;,轉光後的光學聲帶,被稱作&34;光學聲底&34;,以後要用這條光學聲底印製發行拷貝。
季宇寧在大華電影院當放映員的時候,也管這個“聲底”,叫做“原底片”。
原底片的膠片那都是進口的,拍出來的效果很好,分辨率色彩都是最好的。
但是國內的電影廠到了洗印車間,把原底片經過幾道程序做成拷貝之後,那效果就差遠了,這個拷貝是提供給影院的,也就是季宇寧在影院放映的那個拷貝,那個分辨率色彩還原度,都比原底片要差了不少。
前世在明年,也就是1980年,國內有一部電影《雁南飛》參加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這是第1次。
結果在柏林電影節期間,放映的時候,放映效果特差,以至於現場的這部影片的導演都坐不住了。
一問,結果德國當地的放映技術人員說他們的機器都是最好的,是國內的洗印技術,還有拷貝製作的有問題。那個時候國內對於拷貝的質量也不是特彆在意的。
所以現在季宇寧經過這兩年多在電影廠拍電影的經曆,他現在更願意在廠子裡的審片室看那個原底片的效果,而不願意跑到電影院看那個拷貝了。
80分鐘的電影放完,燈一亮,徐廠長和石副廠長就帶頭鼓掌。
這就儘在不言中了。掌聲就代表著肯定了。
接著徐廠長又說了他對這部《巴山夜雨》的感覺,此前他已經看過幾個版本的剪輯片了,今天是看最終的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