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二哥,你說的是宇寧啊?”
季宇寧今年炒倫敦金的事兒,除了海寧叔和六叔公很清楚,再有就是他小姑季海清也知道個大概齊。
“嗯,宇寧的現金,足以收購華人銀行了,而且在香江,銀行的牌照可是非常難得的。
這是稀缺資源,光這一個牌照,就是相當的值錢了。
如果碰上這種機會,以宇寧那麼聰明的腦子,他也是絕對不會放棄的。”
“今年8月份,香江已經凍結了外資銀行牌照的發放,我聽說外埠很多大的銀行想在香江開設分行都不可得,有些人沒辦法,隻能是先開一間財務公司。
如果周家真的準備出手這間自己的家族銀行,估計到時候要搶著買他這家銀行的人,會非常多。
不過到時候,宇寧真的想買,有我這個叔叔幫他,那就好辦的多了。”
1978年3月至1979年8月,香江一度取消了對外資銀行在香江設立分行的限製,曾使多達41家外資銀行湧入香江設分行。於是香江政府於1979年8月重新凍結銀行牌照的發放,直至1981年6月才重新解凍,但提高了設立外資銀行分行的條件。
“哎,華人銀行那可是有曆史了。
雖然在香江這幾十家銀行裡體量並不大,但是他曆史長,另外所有的牌照手續都齊,還有就是周爵士開的銀行,聲譽很好。”
目前香江本土的持牌銀行是74家,基本上也不會再發放牌照了。
所以對於香江所有的持牌銀行來講,最值錢的,就是它的牌照。
另外,海寧叔說的沒錯,華人銀行確實是老牌銀行。
之所以叫華人銀行,實際上這是跟香江曆史上的那種華洋分管是有關係的。
這是從很多年前就開始的,比如香江有華人銀行,中環還有一個大廈,叫華人行,另外還有像華人置業這樣的地產公司。
這些企業,都是叫華人這個字號,實際上在當時來講,並不是一個好的名字。
比如華人行,這是中環唯一的一個華資擁有的大廈。
在華人行裡辦公的,基本上都是華商,而沒有英商。所以叫華人行。
1974年,那位李首富趁著中環最大的地產公司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剛剛“飲完”牛奶這個空檔,收購了華人行。
這個時候置地幾乎所有的流動資金都已經花在收購牛奶公司上麵了,所以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李首富當時是以2,700萬美元的代價,收購了中環的這家華人行大廈,成為50年代以來崛起的華商中,第1個在中環擁有大廈的人。
所以不得不說,這位李首富真是玩資本搞收購的大行家。時機拿捏的非常準確。
李首富在買下華人行以後,地位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他未來在華商中的地位,或者說在香港商人中的地位,也是憑借這樣的一個個事例造就的。
這時候的李首富自己的公司就在華人行辦公,直到90年代中期,他才搬入彙豐旁邊的那個長實大廈。
實際上未來的長實大廈,現在還是希爾頓飯店的這個樓,也已經被這位李首富買下了,隻是希爾頓飯店經營期未滿之前,他並不能動手拆樓改建。
至於說那個同樣很有名的華人置業地產公司,未來會被大劉趁機以“白菜價”收購。這也是大劉後來起步的一個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