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原地蓋一個大講堂,我想這個大講堂的名字,就叫百年講堂。
正好咱們學校誕生已經超過80年了,快85年了,根據四舍五入,就叫百年講堂好了。”
京城大學的這個大飯廳,是在50年代初,京城大學遷入燕園後,為解決師生的就餐需求,在三角地附近修建的木結構大飯廳。
這個兼具食堂與禮堂功能的建築,在非用餐時段常被用於舉辦講座和報告會,成為早期學術交流的重要空間。
1983年經過改建升級,安裝了專業劇場設備並正式命名為“大講堂”,標誌著其從多功能場所向專業文化場館的轉型。
1998年京城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原大講堂舊址啟動重建工程。
新建成的一百周年紀念講堂,占地麵積5300平方米,主體建築采用框架剪力牆結構,內部配置專業舞台機械係統、燈光音響設備和電影放映設施。建築外觀融合現代風格與京城大學傳統元素,門廊立柱采用希臘愛奧尼柱式,既體現學術殿堂莊重感,又與燕園建築群保持和諧統一。
季宇寧想要給學校捐建的,就是98年的這個最新的建築,他知道過兩年大飯廳就會改建升級,但這個改建升級也是很簡單的,就是增加了固定的座位,那個時候的學生再也不用拎著小板凳去大飯廳看電影了。
“你這孩子,回來就先想著把咱們吃飯的大飯廳給拆了。
不過這飯廳也確實要改建了,學校這兩年一直有這個想法,就是增加座位,安裝一下劇場的簡單設施,但是也一直在湊錢,就算改建升級,也是最簡單的最省錢的方案。
你這次提出為學校捐款捐建正是時候,嗯,重建一個大講堂這個想法很好。
百年講堂這個名字也不錯。很配咱們學校的曆史。
小季啊,就算你說的這個未來的大講堂還能做音樂廳用,做一個多功能的講堂,可也花不了這麼多錢吧,你捐的1,000萬美元,那可是折合5,600萬人民幣呢。”
說話的是張校長。
原來的周校長已經在去年卸任了,由常務副校長張校長擔任新一任的校長。
這兩位校長此前都對季宇寧特彆好。對他都抱有特彆大的期望。
現在季宇寧也可以算是功成名就,名揚四海了。
學生回來回饋母校,對於這些老師們來講,心中的感覺是最幸福的。
“嗯,張校長,現在肯定花不了這麼多,您看西單的那個正在建的京城音樂廳,好像投資還不到1,000萬呢,他們中央樂團啟動資金好像才100萬。
所以我估計這個大講堂根本花不了這麼多,那咱們蓋一個最好的,2,000萬應該可以了。甚至1,500萬可能都夠了。”
季宇寧心目中的這個百年講堂跟前世他的印象中是一樣的,他希望有一個容納2100人的觀眾廳,有多功能廳,有展覽大廳,有展廊,有會議室,有四季庭院,等等。
“另外剩下的3000多萬,甚至將近4,000萬,我還想再蓋兩個教學樓,咱們學校還是缺教學樓。
教學樓一個是用作計算機係的機房,計算機係好像連房子都沒有。
咱們也缺少計算機電腦,到時候我再捐一批。
另一個,想給西語係用作教學樓。俄文樓雖好,但是有點兒舊了,也有點兒小了。
估計兩個教學樓幾百萬都花不了,咱們學校校內也蓋不了什麼高層的建築。
剩下的,我想著在東門咱們蓋一個體育館。
一體和二體兩個體育館麵積還是不夠大。
如果全校的師生有什麼活動,現在也沒什麼地方。
這個體育館正好在東門的入口處,我想建成一個標準的可以舉辦國際賽事的體育館。
未來京城如果辦亞運會或者奧運會,這個體育館也可以作為賽事的場館。”
季宇寧說的體育館,就是前世2005年動工的東門的以那位邱先生命名的體育館,可以容納8000人,那時的總投資是一個多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