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到結束以後,左右無事,季宇寧和文聯的這些老熟人聊起這一年來國內文壇的故事。
閒聊中,他也得知了這次茅盾文學獎獲獎的六部作品產生的過程。
首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活動是從去年10月份開始的。
1981年10月15日評選辦公室向作協全國各地分會、各大型文學期刊、各有關出版社93個單位發函,請推薦優秀長篇小說作品。
本屆評獎範圍定為1977年至1981年間發表或出版的作品。多卷集作品,在此期間內發表或出版而又能獨立成篇的部分也可參評。
將篇幅達10萬字以上的小說,界定為長篇小說。
之後一共收到58個單位推薦的143部作品。
1982年3月至4月,預選小組在京城香山舉辦了讀書會,邀請19位評論工作者、編輯,對這些作品進行閱讀、討論、篩選。初步選出18部作品。
5月至6月,預選小組舉行讀書會,由張光年同誌主持,全體預選小組成員參加,對初選的18部作品進行進一步閱讀、篩選。
1982年9月,茅盾文學獎評委會召開會議,增補預選小組成員為茅盾文學獎評委。
全部評委名單為:主任委員巴金,委員有丁玲、韋君宜、孔羅蓀、馮至、馮牧、艾青、劉白羽、張光年、陳企霞、陳荒煤、歐陽山、賀敬之、鐵依甫江、謝永旺。
預選小組向評委會提出8部備選作品。
同年11月,茅盾文學獎評委會舉行會議。主任委員巴金委托孔羅蓀轉述了茅盾文學獎宜“少而精”和“寧缺毋濫”的意見,並通過無記名投票選出6部作品。
季宇寧知道茅盾文學獎規定,一般一位作者一生隻能獲一次獎,前世隻有一位作者是獲得過兩次這個獎。
他估計他也就獲得這一次茅盾文學獎了。
12月13日,周一。
上午季宇寧回到母校。
他並沒有參加文聯組織的茅盾文學獎作者的研討會之類的,他事情比較多。
年初,他向母校捐資1,000萬美元,要蓋兩大兩小四棟建築。
目前百年講堂和體育館兩個大型建築正在規劃設計中,而兩小,就是兩棟教學樓,已經準備要施工了。
除此之外,因為他要把京城大學原來的大飯廳拆了,所以這次捐款中還拿出一部分,在圖書館附近再蓋一個食堂。
季宇寧這次回來,這個食堂已經正在施工中,他命名為燕南美食。
“小季啊,這個燕南美食食堂蓋起來,那就是咱們學校最大的食堂了,這個位置你選的不錯,離圖書館近。
地下一層,地上兩層,這麵積不小了。”
季宇寧跟著張校長等人來到了食堂的施工現場。
前世的燕南美食,就在這個位置,不過那個時候燕南美食隻有地上一層,地下一層,但季宇寧覺得麵積還是小了。
前世的京城大學最大的食堂,是那個家園食堂,那個好像是地上4層。
所以這一世的燕南美食又加蓋了一層。
“你小子給燕南美食題字還用甲骨文,那好多人不認識怎麼辦呀?那就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了。”
季宇寧聽了,微笑不語。
“你那個季宇寧體育館的名字,上麵已經批了。
按照你說的,我們已經請樸老為體育館和百年講堂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