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正月初一。
季宇寧和朱琳帶著雙胞胎姐弟倆,回了朱琳的娘家,就是朱琳的外婆家。
今年,朱琳一家沒有到季宇寧的大宅裡過年,主要是外公外婆身體不太好,不想出門。
朱琳的父母和姐姐一家,仍然是在外公外婆這邊過年。
2月3日,大年初二。
當天出版發行的《人民文學》1984年第2期,在頭條位置刊登了季宇寧的中篇小說《頌蓮》。
《頌蓮》就是前世蘇童在1989年初創作,並發表在《收獲》雜誌1989年第6期的小說《妻妾成群》。
季宇寧嫌原來的那個小說名字不好,所以他把小說名字改成了小說中主人公的名字。
他一直認為這篇小說,是前世那位作者寫的最好的一篇。
這篇小說後來在1991年被張一謀拍成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2月4日,大年初三,這天也是立春。
這一天,王老哥上門拜年。
王老哥是去年下半年正式接手《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的位置。
季宇寧也對他這位老兄頗為支持。
去年的那個劇本《天下第一樓》,就在下半年發表在《人民文學》雜誌上。
今年春節期間,又再次發表了他的一篇中篇小說《頌蓮》。
“當年你那篇《棋王》,每每讀來都讓人拍案叫絕。我當時還為你這篇小說摘抄了不少佳句,那真是摘不勝摘,美不勝收。
你那篇小說的文字既口語化,又有古典美,又是民族化的。
絕了。
可惜,後來我們一直等著你下一篇類似於《棋王》的這種寫作風格的作品。
你這家夥後來也不怎麼寫小說了。
嗯,現在這篇《頌蓮》也是一種傳統的寫作方式,剛剛看的感覺,有一點兒像以前的那種話本小說,但寫的如此的傳神,如此的細膩的,卻從來沒有過。
雖然文字不像《棋王》那樣的文字,但是這篇小說文字中帶有一種頹廢,一種民國時期江南的那種氣韻。這種風格是和小說的內容特彆吻合的。
你寫東西真的是隨心所欲,不服不行啊。”
未來的王部長此來,主要是希望季宇寧繼續支持他執掌的《人民文學》雜誌,不要把好的稿子都投到滬上的《收獲》去。
實際上前世是在明年,也就85年以後,《人民文學》才真正開始大變樣的。
然後到85年底,這位王老兄就要“進部”了。
“這兩年,我這兒反而是小說寫的少了。
前幾年出去,其實更多的是想出去創業。
我當時自己想多做一些事情,沒錢可不行。
沒想到這攤子鋪的還挺大,每一個領域都乾得不錯。
不過就是真的耗費精力。
除了搞企業,我自己還對科學又感興趣了。以前在京城大學的時候,是由甲骨文涉及到了計算機語言,搞了那個語言。
出去以後,又對醫學,還有應用物理領域也感興趣。醫學是寫那篇《人到中年》的時候,在協和實習了好幾個月,把協和醫學院的教材都看了一遍,這一下覺得醫學很有意思。
而應用物理方麵則更是偶然,不過沒想到這兩個領域也乾出了點兒眉目。”
說了一會兒話,王老哥還是很好奇季宇寧這幾年的妖孽表現。
他這兩三年,北美人是稱他為神奇的華夏小子。
而國內以前的那些熟人,則更多的是在心底裡認為他的表現堪稱妖孽。
就連季宇寧感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