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周一。
上午,起草機構的第1次全體會議在京城召開。
59位委員齊聚一堂。
59人中,有主任一人,有副主任6人。
副主任中,其中代表香江的是兩人,包宇剛和季宇寧。
包宇剛是世界船王,他是香江商界的代表。
而季宇寧是北美首富,他同樣是香江在世界上的商界代表。同時,他還是科技,文學,藝術,傳媒等領域的代表。
因此,他們兩人成為副主任,所有人都覺得理所當然。
另外,6位副主任中,季宇寧的老爹也位列其中,他們是父子兩人同為副主任。
季宇寧到會場的時候,發現整個會場上,最活躍的是那位香江的查先生。
這位查先生在來京之前,就不斷的在自己開辦的報紙上發表這方麵的文章,暢談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抱負。
在季宇寧看來,這並不全是他的所謂家國情懷,最關鍵的是為了多賣幾份報紙,多掙點兒錢而已。
到了京城,在第1天開會前,這位查先生還帶來了100多本雙方協議的中英文文本,他自己有出版社,這是他自己印出來的。
在會前,他就不斷的散發給所有的委員,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還有現場的記者。
季宇寧注意到現場的大部分香江代表都有些不屑,就連他身邊的包船王和那位霍生也同樣微微撇嘴。
香江就這麼大點兒地方,誰什麼德性,大家心裡都一清二楚的。隻是不願意去揭穿罷了。
季宇寧這時候突然明白了,為什麼起草機構的人數是59人,香江就占了23人,按說香江的委員超過人數的三分之一即可。
多出來的幾人,估計就是為了預防這期間有人被開,有人自己辭職不乾的場麵出現。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有人在未來幾年中去世的情況。
前世這59人,到4年半以後,法律起草結束的時候,還剩下51人。其中香江委員18人,仍超過三分之一。
減少的8個人中,有兩個被開,就是司會長和那位李大狀。兩個人辭職,辭職不乾的人,就包括這位現在最活躍的查先生。還有4個人,包括三位內地的,以及一位香江的委員,是因病去世了。
第1天會議前,會議秘書處通知各委員,會議消息隻能在記者招待會上發布,委員不能私下透露。
這位查先生聽了,頗有一些憤憤不平。
果然,第2天會議上,查生在分組討論的時候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他的建議被部分采納。
當天,會議的這項規定改為:每位委員都可以透露自己的意見,甚至公開在會議上的發言內容,但絕不能透露其他委員的發言內容。
季宇寧注意到,提意見的那人還是不滿。
這還怎麼炒作啊。
他現在明白了,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所謂的忠厚長者。怪不得跟倪胖子相交莫逆呢。
第2天的分組會議上,季宇寧發表了自己意見。
他建議這項法律的起草工作可以分成若乾個小組,最好是5個小組,由5個小組分彆起草自己負責的相應領域的內容。然後再一起彙總。
季宇寧的想法,就是前世在1986年4月召開的第2次起草工作全體會議上作出的決定。
當時是通過了法律的起草機構的結構草案。設立5個專題小組,包括內地與香江關係,經濟,政治體製,居民的權利和義務,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和宗教。
每個小組均選出1位內地委員和1位香江委員擔任召集人。
小組負責起草相關條文送交總體工作小組進行調整和修改。
每一條文從草擬到成形,均經過小組會多次討論,獲得小組三分之二委員的通過,提交大會討論後也需獲得全體委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才寫入草案。
季宇寧這帶有先知先覺的技術性的意見,果然是得到了一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