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當天,“救災緊急呼籲”新聞發布會的電視畫麵,也同時出現在季宇寧的鳳凰衛視中文台以及麒麟電視台的直播節目中。
這使得香江地區,包括港澳台地區,以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很多觀眾,特彆是華人觀眾,都同時收看到了這個電視新聞節目。
在這個直播節目的播出過程中,季宇寧通過電視畫麵宣布,將以麒麟基金會的名義,向內地災區捐贈第一筆捐贈款,1億港幣的現金。
這一筆1億港幣的現金,是“緊急救災呼籲”新聞發布會過程中,收到的第1筆大額捐贈款。
與此同時,季宇寧在自家的兩個電視台,進行了電視發言。
“……。
每一個華人對於自己的同胞,都有著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
所謂血濃於水,情重於山。
……”
血濃於水,這個典故,在這個時代,還比較陌生,實際上這個典故,出自於西方的諺語。
中山先生在1915年致海外華僑的題詞中寫道:“西諺曰血濃於水,東古訓唇齒相依”,巧妙將西方諺語與東方典故結合,推動了該表達方式在華語世界的傳播。
血濃於水這個詞,在1986年開始出版的第1卷《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標注其“外源成語”屬性。
這句成語由"血"、"濃"、"水"三個意象構成,血液濃度高於水的物理特性。被引申為血緣聯結強度超越普通人際關係,強調血緣關係的先天不可替代性,進而上升為形容民族團結或種族認同的緊密性。
血濃於水這句成語,其漢語中的比喻意義,與英語諺語“boodisthickerthanater”,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句成語源自西方諺語,但中文的表述,更富有詩意,更感人,更能直擊人們的心靈。
季宇寧在這句“血濃於水”後麵,又加上了“情重於山”4個字。這顯得表述更完美了。
這次電視發布會後,很多香江的報紙上都出現了這8個字的題目。香江的很多飽學之士也對季狀元的表述深為感佩,如大儒姚宗頤先生就說:季狀元的這8個字,字字千金。
季宇寧在電視講話中,呼籲全世界所有人對於內地的這次自然災害伸出援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麒麟基金會將在7月底和8月初,在香江和北美加州洛杉磯,各組織一場賑災義演音樂會。
為此次華東水災,募集捐款。”
季宇寧第一時間響應京城,在香江號召大家向災區捐款。
他這個香江第1人的呼籲,效果極好。
在短短的一周時間內,在香江募集的賑災捐款,就超過了14億港幣,這些捐款的數額,比起前世,多出了差不多10億港幣。
之所以能夠超出來這麼多,主要還是季宇寧這位首富先生在香江威名赫赫,他率先捐贈1億港幣,實際上是率先給捐贈數額定了個基調和範圍,那麼其他人也就不好敷衍,甚至是不敢掉以輕心了。
同時,他的輩分,在香江這個時候的一眾富豪群裡,算是輩分低的,那麼其他輩分比他高的那些老前輩,也就不好意思少捐,讓他這個晚輩專美於前了。
前世1991年這個時候,內地還沒有真正開始搞市場,還沒有放得太開,所以香江的一些富豪還是有疑慮的。這個疑慮,就體現在捐款的數額上了。
另外,前世這個時候,正是很多香江企業,包括英資企業和中資企業,在跟風遷冊的時候。很多已經遷冊的企業,對於此次國內的水災並不是太關注了。這個遷冊的始作俑者,就是怡和集團。
但這一世,怡和早已不存在了。而控製香江絕大多數經濟領域的麒麟企業並沒有遷冊,所以也就不存在眾人跟風遷冊的問題。
除了香江民間的捐款,港府也像前世一樣,撥款5,000萬港幣,作為賑災款捐贈給內地。
除了直接捐款捐物之外,香江還組織了義賣活動,主要是書畫義賣。義賣場所就放在了香江會展中心,其中就有一幅季宇寧的大幅甲骨文書法,有超過300個甲骨文字,這幅字季宇寧起拍價定為100萬港幣,最後拍到了700萬港幣,也創造了一個書畫拍賣的記錄。
小季同誌趁著這次義賣活動,把自己的書畫身價炒上去了。另外在這一段時間,無論是鳳凰衛視,還是麒麟電視台,都是24小時連續播出關於內地水災的新聞報道,這也讓這兩個電視台的廣告費創造了一個新高。
等到這段時間的新聞熱點過後,小季同誌捐出去的這1億港幣,也回來了一大半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