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二十三年生,四歲被拐,輾轉一年,最後被賣到了一戶富農家中做童養媳。
十二歲,富農之子身染時疫,散儘家財難救。
同年,失去未婚夫的陳玉蘭進了趙家做丫鬟。
十四歲,成了趙家長子的通房。
十七歲,趙家長子娶妻兩年,無所出,被抬為姨娘。
十八歲,因難產死在房中。
這短短幾行字,就這麼道儘了陳玉蘭悲慘淒苦,總被命運開離奇玩笑的一生。
扶箬站在書頁前,眼見那幾行字自行動了起來。
黑紅交織的墨跡大片大片暈染,須臾之間便將整片天地覆蓋。
等扶箬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身處陳玉蘭的世界。
扶箬以旁觀者的身份,開始看這場紀錄片。
陳玉蘭出生在一個極其貧苦的家庭,但自幼生的粉雕玉琢,不像陳氏夫妻二人。
村子裡傳過不少流言蜚語,說是陳大家的偷人了。
為此,陳家所有人都不喜歡她。
可她又生得好,這樣的長相但凡養幾年,無論是賣給人牙子還是送去做丫鬟定然都有人家願意要。
於是陳家就這麼每天喂野狗一樣,想起來扔點剩飯給陳玉蘭,想不起來就讓她依靠著那張討人喜歡的臉去彆人家蹭飯吃。
一個餓得兩眼發昏的可愛幼兒,在飯點趴在自家門口,眼巴巴看著你手裡的飯食流口水,卻又怯生生不敢開口。
村子裡總有人會看不下去,所以陳玉蘭便也一直未曾餓出過什麼大病來。
陳家夫妻為此時常覺得讓孩子出去吃百家飯省口糧的主意妙極。
陳玉蘭的母親在她三歲時終於又懷上了一胎。
算命的說是個男孩,於是,陳家人的注意力便都放在了那個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就連陳玉蘭被拐都是出事後半個月才發現。
那夫妻二人找了半天,逢人就問,逢人就哭。
瞧著倒是也有感情,村子裡的人也跟著惋惜。
但若仔細觀察,就會如扶箬一般,看出他們眼底潛藏的真正意思。
他們不是為了孩子失蹤傷心,是為腹中胎兒少了個血包難受。
若是能將陳玉蘭賣了,定然能賺一筆。
他們嘴裡罵著那個拐子,實際上心裡比誰都想當那個拐子。
一遍遍可惜,為什麼不是自己將她賣了。
因為陳玉蘭長得白白的,性子安靜乖巧,看著就討人喜歡。
在人牙子手裡也沒吃太多苦。
最後被富農孫家看上,想討來給七歲的兒子做童養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