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仙姐睜大了眼睛,說:“老伯,您怎麼知道?”
老攤主笑著說:“姑娘,你一進這條街就東張西望,看什麼都很新鮮,在這裡生活久了的人不會這樣的。還有,你問這個多少錢,而熟悉的人會問這個怎麼賣,我們會說十文五個五文兩個或者三文一個。”
“老伯真厲害!”梁仙姐驚歎說,指著手裡的小泥人:“我就要這一個。”伸手欲掏錢。
“姑娘。”老伯說,“你去登記了嗎?”
“登記,什麼登記?”
“那你還沒有去登記喲?”老伯拿過梁仙姐手中的泥人,重新放在攤位上,說:“姑娘,你先到百事館登記後再來買東西吧!”
“這……”梁仙姐不知道有這規矩,不登記還買不了東西?
鄭源兒走過來,說:“老伯,您就賣給她吧!這姐姐是我的朋友。”
老伯一看,站起來說:“是孫小姐呀,孫小姐的朋友,這就不會錯。”他拿起小泥人,小心的交給梁仙姐,說:“姑娘,兩文錢。”
梁仙姐接過小泥人,說:“老伯,不是三文錢嗎?”
老攤主微笑說:“姑娘是孫小姐的朋友,小老兒就按十文五個的價錢賣給姑娘。”
“謝謝老伯!”梁仙姐高興的說,伸手掏錢,卻發覺空空如也。原來是出門時忘了帶錢袋。她尷尬的看了眼鄭源兒。
鄭源兒把錢放在攤位上,說:“老伯伯,兩文。”
老攤主收起,笑著說:“謝過孫小姐!”
梁仙姐和鄭源兒往回走,梁仙姐說:“在外麵,像妹妹這樣的身份,買東西是可以賒賬的。”
鄭源兒說:“在聖泉村,不許賒賬,不許強買強賣,就是爺爺也一樣。”
梁仙姐咋舌。
回到鄭府,鄭源兒說:“姐姐,下午帶你一起去百事館登記,省得人說咱們特殊。”
“嗯!”梁仙姐點頭。
下午,梁仙姐和鄭源兒一起去百事館。
百事館位於村中心偏北入聖泉峰的道囗東麵,離鄭府也就一裡許的距離吧,兩人也是穿過荷塘,轉兩個彎就到了。
百事館主館占地麵積不是很大,約二十多平方丈吧!但有一個很大的後院,其中包括水榭廊台,假山花壇,柳蔭,楓荷,各類果蔬園,鬆竹林等。而其間以屏月牆及林道分隔開十數個單院,每一個單院都有涼亭,畫廊,茶台等,休閒設備一應俱全。小橋流水,路轉峰回,若是臨晩,曉月竹蔭,三五好友,清茶一杯,促膝長談,此番意境,當屬一絕。不知是哪位大師設計的如此絕妙佳境!但凡村民有任何糾紛,或彼此心結,都可以找百事館。而百事館的七位主事輪流值班,他們都是修行境界頗高的人士,他們就把他們帶到後院,以他們所麵臨的困難,選擇適合彼此和解心結的意境,或亭台,或池邊,或林間,或田地,促膝長談,化解糾紛,破除心結。
所說聖泉村居住的人們心胸廣闊,性格開朗,與百事館的調解有很大關係。自鄭天宏任聖泉村主事以來,一手打造了百事館,剛開始的十年內,他親自調解民間糾紛,然後逐漸培養了各主事和弟子,分化接替他的工作。此後鄭天宏退居幕後,百事館由親自選定的弟子輪流主事。聖泉村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日逐完善,百事百業井井有條,人們過上了安逸和平的好日子,擁戴鄭家,尊重鄭天宏。
梁仙姐隨鄭源兒走進百事館,站到櫃台前。鄭源兒說:“孫掌櫃,這是我仙兒姐姐,昨天到的聖泉村,請您幫她登記一下。”
“好的,孫小姐!”孫掌櫃說,隨即戴上老花鏡,端坐櫃台內,鋪開人事登記簿,看著梁仙姐問:“這位姑娘,姓名,年齡,何時到的聖泉村,因為何事,要住多時,且現居何處,請慢慢說來。”
孫掌櫃約五十歲上下的年紀,眼晴不太好使,但心性明朗。事無巨細,對各種過往人事一清二楚,在鄭天宏手下能做到掌櫃,自是有一番本領。
梁仙姐依據門答一一說了,孫掌櫃認真的登記下來,然後說:“姑娘,請稍等片刻。”
孫掌櫃起身進裡屋去了,梁仙姐就和鄭源兒坐到窗前的長條椅上休息,說著話兒。
梁仙姐隔著薄薄的窗簾,看向外麵的風景;百事館門前是東南西北走向的十字路囗,百事館位於十字路口的東北側,窗囗正對南邊,通道兩側依次櫛比的民房及林蔭樹叢,大約百十丈的地方出現店鋪的招牌,還有車馬人頭攢動。而近林道樹後,是連片的青蔥田園,有農人戴著鬥笠在勞作;樹叢之上,有飛鳥經過,蟲鳴和聲悅人耳膜,動人心田。
梁仙姐有些不解,百事館處理百事,為何不建在人員流動的鬨市中,而是在這幾近清修之處?
鄭源兒似乎看出了梁仙姐的心思,她說:“百事館之所以遠離鬨巿,關健在於要時常調解民間糾紛。產生糾紛之人本就心裡煩燥,鬨市的煙塵氣會左右一個人的情緒,而在這裡,清修之處可以讓人心平氣和的聽取彆人的解說,從而打開心結。生活是美好的,何必糾結於不開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