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不知財者開闔斂之法,先王設立泉府一官,便是為了催兼並,均貧富,變通天下之財,而使他利出一孔。這三司條例司便為泉府之事。”
官家又問道:“可是有朝臣議論這三司條例司改革舊法,卻不歸中書,三司所轄,變革條例是中書之權,而三司掌財又是行之多年。這三司條例司侵奪中書,三司之權,修改條例以至於中書,三司皆不與聞可乎?”
定奪之事都是歸於中書的,而錢穀的事都是三司負責的。
王安石提出的三司條例司,一下子卻繞開了中書,三司,直歸於王安石與陳升之管轄。
王安石則道:“陛下,三司積弊叢生,當年臣在三司為官時早已知道,可謂是寸步難行。”
“至於獨立設為三司條例司,如此政事容易商議,早見成功。若歸中書,則需五位宰相都無異議,然後才能起草文字。文字起草之後,又須其他人都詳細看過。”
“任何白事之人,皆需其他人允許,如此則事積難成,變法振作之日將遙遙無期!”
官家心想,祖宗家法設立各個衙門便是為了相互肘製,不使得任何一人,任何一個衙門權力過大。
但王安石此舉倒是先所未有之舉,故而下麵不少官員反對。
可是官家想起了王安石之前打的預防針,又重新堅定了決心問道:“卿家之良苦用心,除了朕知道,恐怕天下人能夠理解卿家的不多,又更何況推行之人呢?”
王安石道:“人才難得,更是難知。朝堂上大臣據臣所知,一百個人中也未必有一二人可以勝任此職。若碌碌無為也罷了,若是用之不恰當,則敗了陛下變法的美意,也害了天下百姓。”
官家道:“是啊,得人難也。”
王安石繼續道:“臣舉呂惠卿,呂惠卿之賢不僅非今人所能及,也並非前世儒者所能比也。天下除了臣外,最知曉先王之道的獨有呂惠卿一人。”
官家點點頭道:“還有何人可用?”
王安石道:“著作佐郎劉恕可以用。”
劉恕如今在司馬光麾下修資治通鑒。此人博聞強記,連司馬光修史遇到不明白的都要請教他。
官家當即在禦案上提筆墨寫下呂惠卿,劉恕的名字。
“還有陳知儉可以用。”
……
王安石道了數人,這才道:“陛下,還有一人更勝於前者,甚至與呂惠卿相伯仲,隻是臣怕陛下不肯放人。”
官家問道:“何人?”
王安石道:“天章閣待製章越。”
官家聞言沉默片刻,然後道:“朕不允!”
1秒記住網: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