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心想,這手實法最大的問題,就是應然和實然的差距,說白了就是主觀到客觀,理想到現實的問題。
以宋朝之落後的官僚體係和統計方式,能承載這手實法嗎?不過呂惠卿則是鐵了心要推行此法,楊繪道:“此法真乃商鞅之術,一旦手實法流世,則百姓之間,甚至親屬之間,則相互告密。”
“昔商鞅有言,用善則民親其親,用奸則民親其製。合而複之者,善也,彆而規之者,奸也。章善則過匿,任奸則罪誅。”楊繪批評這手實法最大的問題,會導致親屬之間相互告密,這會破壞儒家傳統的親親相隱的製度。
但話說回來,呂惠卿也知道執行層麵的下層官吏靠不住,所以就靠百姓之間的告密。
可鼓勵百姓告密,又會使社會風俗敗壞,人人自危。正如商鞅就鼓勵告密揭發,朝廷使用奸民而不是善民。
楊繪與呂惠卿爭了數句後不合而去。眾人覺得沒意思亦陸續離開,章越到府後得知韓絳心腹讓他退衙後過府一趟。
章越即登門見了韓絳。韓絳的家宅是韓億賞賜坐下的,他與兄弟韓縝皆住在宅中。
韓絳帶著章越到了他的書房,但見書房裡遍布古董名器。似韓絳,歐陽修,吳充都是古玩界的骨灰級愛好者,所以家中珍藏無數。
韓絳自述自己珍藏是從韓億開始便積累家藏,但見他的書桌放著一座水晶凋琢而成的筆架,渾似冰山,一看便是價值連城之物。
除此之外還有多少器物,令章越目不暇接。這令章越想到那句話為官三代方知穿衣吃飯,比起韓絳自己的生活實是太粗糙了。
韓絳拿起一個青瓷,遞給章越道:“度之見此瓷如何?”章越笑道:“似唐瓷。”韓絳點點頭道:“不錯,乃我在大名府時一老農贈我,他說本相乃賢臣良相,故而以傳家珍寶獻之,不過我尋方家看過乃是贗品。”
“老農不信,在我府門前大哭,說乃其祖家傳,找了人驗看過,絕不至於有假。”
“我心底存疑,又命他人看過皆言乃彷品,但我看老農說得真切,絕不似作偽,最後還是將物買下藏之室中。”章越道:“相公此言頗為深意啊!”韓絳感慨道:“百口莫辯,真偽難知,我身為宰相,又何嘗不似老農,被他人蒙在鼓裡。”章越不敢接話,官場上一級騙一級都是常事,就是睜著眼說瞎話。
韓絳對章越道:“子瞻的書信你可看到了?”章越道:“看到了。”蘇軾已從杭州通判遷至密州知州,本官也遷至太常博士,蘇軾到密州後麵臨第一個問題就是蝗災,然後朝廷又下達手實法的詔令。
蘇軾便上疏韓絳,章越二人抨擊要廢除手實法(注1)。韓絳道:“密州蝗災嚴重至極,但當地官吏卻謊報稱蝗蟲所來,並不為害,甚至是為民除草,故災害不重,從上到下都是欺瞞。若非子瞻所言,我至今尚蒙在鼓裡,還道蝗蟲到了京東便不食莊稼了。”章越聞言差一點笑出了聲,但見韓絳動了真怒,隻好憋在肚子裡。
蘇軾也是敢言,除了蝗蟲災害,還毫不客氣地批評好兄弟章惇。章惇剛提議在河北,京東實行榷鹽法。
章惇判軍器監從民間征收牛皮,也是采用了與首實法一並的告賞之策,蘇軾也認為這是敗壞風氣之舉。
但蘇軾批評最重的還是手實法之弊。章越道:“其實手實法是為免役法之後續,呂參政的本意是落實免役法,嚴按戶等來派役,杜絕那些一二等戶冒充四五等戶逃脫勞役和稅賦之法。”
“不過此法一望便不可行?”
“如何不可行?”章越道:“不說告密之策有無不妥,最要緊是擾民過甚,官吏下鄉查證查實,期間統造簿策再報到上縣上,縣裡再報到司農寺,司農寺再詳定細節,再下派役……”
“而且這查實有無賞告,其權不也是操之在官吏之手。”章越心想按照呂惠卿這種搞法,一個是統計數據太過浩瀚。
還有一個就是官吏手中的權利太大,在一個沒有好監督之地下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