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齊使結束了對“秦羅之爭”的圍觀後,
他終於決定返回故土。
“出海至今,已經有三年了。”
“我乘坐的船隻,也經受了足夠的風浪,想來是可以遠航至深海的。”
齊使對著前來送行的,他在秦國認識的朋友們說:
“齊秦兩國,都是經曆了戰國烽煙的古老國家。”
“秦國開拓了域外這麼廣大的土地,不曾讓諸夏的威名墮落,這是很讓我欽佩的。”
“現在,也該輪到齊國,為諸夏的擴張做貢獻了。”
“不管風浪如何巨大恐怖,齊人終將在海上揚起風帆,傳播諸夏的榮光!”
他的朋友們聽後,紛紛發出讚歎,“這是很遠大的誌向。”
“難怪吳國占據那麼肥沃的土地,卻不能與齊國在海上爭鋒。”
吳國的情況,
秦人通過跟漢朝的往來,以及國中某些神出鬼沒的消息靈通人士,是有所了解的。
對齊國欺負吳國一事,他們更是支持。
畢竟吳國的作風,
比起當年商周之時吳太伯“斷發紋身”還要讓諸夏君子們鄙夷。
畢竟前者隻是因為根基不穩,從而采取的無奈之舉,等到後麵,也恢複了諸夏的文質彬彬。
但吳國卻是在擊敗統治了呂宋的眾多蠻夷土邦後,主動選擇了沉淪。
這怎麼會得到立足域外,時刻都警醒自己,不能忘記祖先,不能拋棄根本的秦人認可呢?
所以,
在秦人看來,齊國如果能夠將吳國吞並,那還是一件維護諸夏顏麵的好事。
當然,
如果齊國強大之後,能憑借自己那強大又靈活的水師,給漢朝添堵一二,更會讓秦人感到高興!
誰讓聽到漢朝這個死對頭逐漸強盛的消息,
會讓秦國感覺打了敗仗還要難受呢!
齊使不知道秦人那陰暗扭曲的內心想法,對秦人的稱讚,他隻是露出了驕傲的微笑。
然後,
齊國的使團登上船隻,沿著大河一路駛向入海處的港口。
而何博,則是充當起了這段路程的熱心船夫,免費為齊使搖動起了船槳。
他對齊使說,“我劃船,是出了名的快!”
“而且你曾替我實現過願望,現在就讓我報答你的幫助,為你送行吧!”
齊使當然不會拒絕。
他站立在船頭,迎著河麵上吹來的微風,目光掃過兩岸的風景。
有許多人在河岸旁走動,或垂釣或洗衣。
距離較遠一些,
還可以看到有眉目深刻的異族人,牽著駱駝、馬匹或者牛羊路過。
這是齊國無法擁有的風景。
“所以說,還是要多出來走動,見一見世麵。”
齊使忽然發出了離彆的感慨,“如果一直閉塞在海島之上,又怎能知道天地之大,世情之豐呢?”
何博笑嗬嗬的問他,“那你之後還會出海嗎?”
“會的!”
“那我先前給你的玉佩,還請好好保留吧。”
“就讓我借此蹭一蹭你的旅途,見識一下遙遠海域的風景。”
齊使沒有拒絕。
等到了港口,登上海船,齊使同何博道彆。
他有些不舍,
但何博卻眨著眼睛對他說,“總有相逢的時候,你何必悲傷呢?”
“你有這樣的心力,還不如祈禱自己,不要在路過夏國時,又被抓走關到大牢裡喂老鼠。”
齊使無奈的說,“夏國的皇帝,還能接見我,並命令臣子關押我嗎?”
在安都城的時候,
齊使並沒有一心向西,
若有條件,他會向彆人打聽夏國的消息,了解後者近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