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靜坐席間,火光映照下羽扇輕搖,目光溫潤。
內心卻是感慨良多。
由於諸葛亮無子,無法將一生所學傳承子嗣,時常令諸葛亮深感遺憾。
雖有從胞兄諸葛瑾處過繼了諸葛喬為子,但諸葛喬的天賦才能並不出眾。
為此。
諸葛亮對諸葛喬的管教甚為嚴格,即便諸葛喬尚未及冠,也被諸葛亮安排去當了糧官。
又有馬良之弟馬謖。
原本諸葛亮是準備將馬謖也帶到身邊曆練的,又不知為何,馬謖忽然被劉備委派去了長沙協助長沙太守馬良理政。
雖然不明白劉備為何會如此,但諸葛亮也隻能放棄讓馬謖跟著曆練的想法。
鄧艾雖然也有天賦和才能,但鄧艾是劉封委托諸葛亮培養的,跟諸葛亮也不可能走得太親密。
諸葛亮依舊沒能尋到適合繼承平生所學的門生。
不曾想。
竟然在冀縣遇到了薑維!
了解得越多,諸葛亮對薑維就越有共鳴般的喜愛。
郡中衣冠,幼年喪父。
雖有不幸遭遇,但從未自暴自棄,反而勤勉於事,努力的提升自我的才能和名望,以求能獲得功名光耀門楣。
行事也非殘暴寡恩,而是極重情義,有儀容有氣度,不墜名士之風。
才能和心性遠勝諸葛喬和馬謖,李邵、馬良亦有不如。
等等。
這也是為何,一向事務繁忙的諸葛亮願意花時間等薑維宿醉酒醒。
諸葛亮的禮遇,也令薑維頗為激動。
雖說昨夜故意宿醉等諸葛亮到來心存算計,但這也是亂世生存的基本。
知人知麵不知心,不能隻是道聽途說就對某個人深信不疑。
倘若諸葛亮不能達到薑維的預期,那麼薑維也會生出“諸葛亮不過如此”的想法,正如薑維先前會對梁緒稱“若諸葛亮不能識破我計,滅之又何妨?”
君擇臣,臣亦擇君,是亂世常態。
薑維的目光清亮,言語間也是頗為恭敬:“我不能保家衛城,當不起丞相一聲‘上士’。”
說話間。
薑維的內心也不由多了幾分忐忑。
倘若麵對的是旁人,薑維頂多是客套一陣,表達出“我願意歸附大漢”的意圖即可,內心不會忐忑:
不外乎換個老板來打工,談不上什麼忠誠,皆是各取所需的利益罷了。
然而麵對諸葛亮時,薑維卻擔心諸葛亮會因“不忠曹魏”而小覷自己。
昨日城下的時候口稱“我雖不才,亦知忠義。食魏祿、守魏土,豈能因諸葛公三寸之舌就背主求榮?”,然後今早就改態度了?
怎麼看,都不合理。
這種複雜的心境,讓薑維在這瞬間竟生出了患得患失感,想歸漢跟著諸葛亮,又怕被諸葛亮小覷。
薑維神態上的細微變化,並未瞞過諸葛亮的眼睛。
類似的心境,諸葛亮也沒少見。
小覷?
那也得因人而異。
更何況。
在諸葛亮心中,曹魏隻是偽魏。
薑維身為漢室郡吏之後,不守魏土,才是忠節。
儒雅的笑容在諸葛亮臉上浮現,一字一詞皆如明燈一般照亮薑維的心底。
“將軍本是漢室良吏之後,守的也應是漢家的城池,而非偽魏的城池。
曹丕篡權,亦非諸縣官吏之過,亂世求存,本就不易;諸縣官吏為保家室,不得不以偽魏為尊,此非德薄不忠,實乃形勢所迫不得不為。
亮曾與燕王殿下論天下,燕王殿下言‘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漢室失勢,本乃君臣肉食者之過,豈能因此而苛責天下人之忠節?
如今,陛下以太子為將率軍收複失地,將軍寧可被馬遵問罪也不肯儘心助馬遵守城,乃是大義。
能保家室,能複漢土,當得起‘上士’之名!”
諸葛亮是會說漂亮話的。
寥寥幾句,就將薑維這個“降將”的身份披上了“大義”的外衣。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馬遵不信任諸縣官吏,將諸縣官吏的家眷都扣留在了冀縣。
薑維僅僅隻是在冀縣為官才得以跟家眷團聚,而其餘諸縣如禮縣長賈坤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
倘若需要靠扣留官吏的家眷才能讓官吏心甘情願的效忠,所謂的君臣大義也隻是句笑話。
劉備雖然也會將官吏的家眷留在主城,但不會強行留下,更多是方便保護和慰問,而非扣留為質。
這就是為什麼,史載黃權被迫降魏後不擔心家眷會被劉備問罪,就連孟達的兒子都是被善待的。
劉封借後世顧炎武“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與諸葛亮論天下的論點,在諸葛亮引用後,也讓薑維對新生的漢室更生敬意和期待。
劉備的養子劉封,薑維也是早有耳聞的。
弱冠之齡入西川,跟著劉備戰西川、奪漢中、守上庸、保荊州,驅逐孫權於江陵,抵擋徐晃於麥城,又於南鄉獨戰徐晃、夏侯尚、曹真、張郃等曹魏名將,於石陽敗於禁斬文聘。
善戰之名,早已傳入曹魏各州。
而劉封,僅僅隻是劉備的養子!
一個不能繼承大統的養子,竟能為這個新生的漢室做到如此程度,更未表現出半點爭嗣之意,令人驚歎。
薑維曾與梁緒等人探討劉封,自問處於劉封的位置是斷然做不到坦然的。
可偏偏劉封做到了!
那麼問題來了,劉封為什麼不擔心“狡兔死走狗烹”?為什麼不擔心“功蓋蓋主而為主上所忌”?
這是薑維等人在探討劉封後,最疑惑的地方。
莫非劉是要效仿王莽未篡位前的謙恭?
而今日。
在與諸葛亮交談後,以及聽到諸葛亮引用劉封的那句“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時,薑維忽然悟了。
以前會有諸般猜忌和不信,隻因曹魏的風氣大部分都是如此。
君疑臣,臣疑君,將疑卒,卒疑將,人人相疑。
遇事不決,羈押親眷為人質。
如此環境下生存的人,自然對周圍人都有一種天然的猜疑。
而這個新生的大漢,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這個不同,讓薑維也不由心生向往。
在諸葛亮那儒雅親和的安撫下,薑維也終於放下了全部的戒心,叩首而泣:“丞相高義,令我慚愧!若丞相不嫌我粗鄙,我願為丞相驅使。”
薑維是個高傲的人。
想讓薑維叩首,曹真來了都沒用,似馬遵這等更是常有不屑。
而麵對諸葛亮,薑維卻是誠心叩首,願為犬馬!
諸葛亮就等著薑維這句話,心中大喜,連忙扶起薑維:“快快請起!今得將軍,亮願嘗矣!”
笑聲大起。
隨後。
諸葛亮又招梁緒等人入內與薑維相見。
梁緒等人雖然官職高於薑維,但都以薑維為首。
見薑維已決定歸漢,梁緒等人也不再遲疑,紛紛表態歸附。
諸葛亮更是大喜。
若隻有薑維歸降,諸葛亮還需要另想辦法讓天水諸縣歸附,可有了梁緒等人,天水諸縣都隻需傳檄而定!
能在冀縣當功曹、主簿的,基本都是有郡望的。
天水諸縣的官吏中,不少都是跟梁緒等人有牽涉的,或是親朋,或是同門,或是祖輩有恩義,等等。
這也避免了諸葛亮直接用冀縣的人質去要挾諸縣官吏。
要讓天水官吏心服口服,就得與曹魏的做法相反。
曹魏用人質來約束諸縣官吏,諸葛亮就將人質釋放,任其歸家與親人團聚。
真誠才是必殺技。
誰又會拒絕與親人團聚的誘惑呢?
諸葛亮的這一決定,更是令薑維、梁緒等人感動莫名。
薑維更是激動請命:“郭淮在木門道部署了五百兵,守將胡遵乃是郭淮親信,才兼文武,為偽魏已故雍州刺史、名仕張既以禮征辟。
此人頗善用兵,又感張既恩義禮遇,必不會投降,我願引兵前往木門道,為丞相擒殺此人!”
諸葛亮沉吟了片刻:“非亮不信任伯約,既知胡遵善於用兵又不會投降,就應趁勝以大勢力壓。
否則讓胡遵覓得機會反襲祁山,亮唯恐會驚嚇了太子;魏延、張翼二將,可引兵與伯約同往。”
諸葛亮也不遲疑。
木門道是冀縣通往祁山的咽喉,若不能取得木門道,往返祁山就得再繞上邽。
對於今後在天水的防守和反攻是極為不利的。
木門道是必須且要儘快拿下的!
若是耽誤了時間,真讓胡遵來個“圍魏救趙”,必會打亂諸葛亮在天水的全盤計劃。
而事實也如諸葛亮所預料。
冀縣的變故,木門道的胡遵已經得知。
馬遵在逃跑的時候也沒忘記派人通知胡遵,顯然是想借胡遵之口來增加“薑維等人勾結諸葛亮才導致失守冀縣”這個借口的說服力。
故而。
在確定了冀縣已經被漢軍攻下的情報且對比了雙方的軍力和己方的處境後,胡遵決定放棄木門道,走木門道反攻祁山,以求擾亂諸葛亮在天水的計劃。
胡遵的反應快。
諸葛亮的反應更快。
晌午一過,還未等胡遵來得及放棄木門道,魏延、張翼和薑維就已經引兵抵達。
胡遵見勢不妙,直接棄守木門道,也不敢前往祁山,而是繞小路往上邽而走。
魏延等人則是趁勢拿下了木門道,打通了冀縣跟祁山往返的最短通道。
隨著梁緒等人奉諸葛亮軍令傳檄諸縣、又送還諸縣家眷,天水郡諸官吏紛紛請降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