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在中牟縣留宿一夜,領略了中牟的曆史風光,令人回眸感歎。
養足了精神,繼續走向官道。一路往鄭州府方向奔馳。
鄭州曾一度是北宋的輔郡。
崇寧四年七月,宋徽宗設立的四個輔郡,以保衛東京,鄭州的地位和影響突出,但這種特殊的地位並沒有持續太久,後來宋徽宗又多次調整輔郡設置。
走過鄭州府直往洛陽都城飛馳。
洛陽有著悠久的建都曆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夏朝開始,就有王朝在此建都,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多個王朝都將洛陽作為都城。
向平忽然想起了著名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隋唐以後,這裡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習稱“龍門”。因此可以推斷在北宋時期洛陽到龍門石窟的距離為二十六裡。
區區二十六裡路程,向平的黃驃馬眨眼就到。
在伊河之畔,龍門石窟宛如一座神秘的伎巧之華殿靜靜的矗立著。
向平走進石窟,指尖輕觸那些曆經歲月滄桑的石刻。
突然,一陣奇異的風刮過,仿佛古老的神靈被驚擾。隻見一尊佛像的眼睛似乎閃過一絲微光,他心跳加速,一種莫名的力量在牽引著他,將揭開龍門石窟隱藏的神秘麵紗。
窟中的石刻羅漢像,仿若也有了生命一般,它們在暗處注視著向平,像是守護著某個不能為外人道的秘密。向平越往深處走,那種神秘的氛圍愈發濃烈,而石窟的秘密,正等待著他一步步探索。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一尊佛像上,那佛像的雕刻工藝讓他驚歎。佛像的線條流暢得如同伊河之水,每一處紋理都像是在訴說著工匠的匠心。
這些看似普通的雕刻背後定有秘密。他湊近觀察,發現佛像身上有一些極細微的痕跡,那或許是古代特殊工具留下的印記,也許隱藏著失傳的雕刻技法。
這些技法是如何能讓堅硬的岩石化為如此精美的藝術品?是代代相傳的家族秘籍,還是某個大師的獨門絕技?
向平沿著石窟前行,來到一處色彩殘留的大佛前。那斑駁的綠、紅顏料,像是歲月的指紋。他知道,這裡曾有著絢麗的彩繪,甚至佛麵曾有過金飾。
可為何曆經風雨,這些色彩還能留存些許?是特殊顏料的功勞,還是古人有獨特的塗抹保護之法?在這色彩背後,是否有著當時的宗教與審美交織的密碼?
再往深處,向平發現了雙窟。南北並列的洞窟,主尊不同卻又共處一簷。他知曉這雙窟背後的政治風雲,武則天時期的野心與權謀似乎就印刻在這石窟之中。
可這洞窟開鑿之時,工匠們是否知道自己正在為一場政治大戲搭建舞台?他們在雕刻那些象征意義非凡的佛像時,心中是敬畏還是無奈?
在探索的過程中,向平還注意到石窟曆經洪水卻依然保存較好。他仔細研究,發現岩石的裂縫和地下溶洞似乎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排水係統。
這是巧合還是古人開鑿時就巧妙利用了地質特點?這一切都像是一個巨大的謎團,等待著他去揭開,而龍門石窟的秘密似乎在暗處向他招手。
伊河的微風輕輕拂過,像是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向平的目光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那大大小小的石窟猶如曆史的眼眸,深邃而神秘。
他首先來到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莊嚴肅穆地俯瞰著世間萬物。向平仰望著大佛,陽光灑在佛麵上,光影交織,那慈悲的麵容仿佛有了生命。
他見到佛像的眼睛,深邃而寧靜,似乎藏著無儘的智慧。他不禁想,古代工匠是如何賦予這石像如此神韻的呢?是懷著對佛的虔誠,還是有著獨特的雕刻心法?
向平沿著石窟的通道緩緩前行,手指輕輕撫摸石壁,感受著歲月留下的痕跡。
在一處羅漢像前,他停下了腳步。
這羅漢像的表情栩栩如生,每一道皺紋、每一個毛孔都清晰可見。向平發現羅漢像的服飾褶皺有著獨特的韻律,他湊近細瞧,那雕刻的線條有的深如溝壑,有的淺若發絲,就像在講述著羅漢的前世今生。
他猜測,這其中或許有著工匠對佛教故事的獨特理解,又或者是一種代代相傳的雕刻定式。
向前走著,向平來到了有著神秘色彩的雙窟。南北並列的洞窟,宛如兩個世界。北洞的釋迦牟尼像莊嚴肅穆,南洞的彌勒佛像則帶著一種祥和的笑意。向平深知這雙窟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寓意和曆史背景。
在探索的過程中,向平發現石窟內有一些奇怪的符號和圖案,它們刻在不顯眼的角落。這些符號像是一種古老的語言,有的像飛鳥,有的像神秘的符文。
向平拿出“石墨芯”筆,仔細地描繪著這些圖案,他知道,這可能是解開龍門石窟更多秘密的鑰匙。他的心跳加速,一種對未知之境的欣喜遽然湧上心頭,宛如稚子得飴,妙不可言,真乃奇趣之態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