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七月,但江南的風,依舊清和,尤其是在黃昏的幕後,更讓人覺得清涼可人。
蘇文挽和顧懷安一路穿越吳江邊上的街道,來到了一戶人家。
“就是這裡了。”顧懷安指門匾上寫著“顧府”二字的門戶。
還未走到,便看到一對夫婦和一青年男子在門外站著。
這應當就是顧懷安的父母和表兄了。
三人看到蘇文挽到來,都麵露喜色,前來相迎。
蘇文挽朝他們一一行禮。
“小姐不必多禮了。”顧明義很客氣。
得知蘇文挽從上京趕來,此刻也是風塵仆仆,顧明義不禁有些感慨:“若是蘇縣令在……”
哪裡會讓她淪落到現在這種境地。
顧明義終究沒有把話說完,顧夫人也是前來,牽著蘇文挽的手往屋子裡走。
顧明義如此感慨,不僅是因為蘇文挽是蘇既明的女兒,還是因為當年蘇既明對他有恩。
顧明義出身寒微,但自小聰慧,頗有才學,二十二歲就做了吳縣的典籍官。但是,因為典籍官收入甚微,顧明義母親身患重病,在走投無路之時,是蘇既明出手相助,給了半年的俸祿,讓他救助母親。
後來,蘇既明因貪汙修建兩江河道的錢款而入獄,顧明義是如何也不敢相信。
他認定蘇既明是含冤而死,但卻投訴無門。當時顧懷安也準備科考,所以顧明義也不敢太過聲張。
所以,此次幫助蘇文挽,是為了報恩,也是為了彌補當年的遺憾。
時隔多年,重回江南,蘇文挽心中也感慨萬分。
在此危難之時,顧家出手相助,蘇文挽已十分感激。又怎麼還敢受他們如此大禮。
顧夫人知道蘇文挽要來,特意親自下廚做了許多拿手好菜。
吃飯之時,還十分親切地給蘇文挽夾菜。
蘇文挽有些不好意思。
她從小沒有母親,她的母親在生下她一年之後,就因病去世,是顧懷安又當爹又當媽將她養育成長。
雖然知道父親的不容易,但蘇文挽內心依然渴望母親。如今,見到顧夫人,倒讓她感到了無比的親切。
她很不掃興地將碗裡的飯菜都吃乾淨。
事後,還跟著顧夫人一起收拾碗筷。顧懷安和表哥陸子昂也一同前來幫忙。
晚飯之後,幾人一起坐在壩子裡乘涼。
顧夫人洗了一些新鮮的葡萄,放在石桌上,對蘇文挽笑道:“我們自家種的葡萄,嘗嘗看,味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