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他也說出了很多信息,甚至某些事情若是傳出去,會引來一定麻煩的信息,可始終沒有麻煩找過來,這就證明無論是房叔還是季叔,他之前囑托的不要泄露的相關事情,兩人照做了。
因此陸煊放心了許多。
“首先,誅殺功臣的案件,其實歸根結底,就是陛下為了廢除相權!”
廢除相權!
劉邦和張良麵麵相覷,這裡的相權,指的是國相之權麼?
還是丞相之權?
丞相和國相並不相同,目前漢朝的體製中,唯獨總管中樞大小權力的才是丞相,而各個諸侯國也設有國相。
丞相也就是相當於幫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的重臣,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員,權力可涉及到中樞與地方各個範圍和領域,甚至能夠任免官員、監察百官。
至於國相,僅僅隻是各個諸侯國內的管理自己諸侯國內事務的官吏,論權力遠遠不如中樞朝廷內的丞相。
現如今,漢朝的丞相為酂侯蕭何。
對於蕭何,滿朝文武沒有任何人不滿意,蕭何一直是一個老好人,溫潤如玉、和善可親的角色,並且任勞任怨,儘心儘力的處理各種事情,劉邦對於蕭何擔任丞相也很是放心。
他怎麼可能廢除相權?
劉邦心中疑惑之際,陸煊已經猜測到了季叔會問個清楚,於是就講述了起來。
“聖上廢除丞相製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本目的是強化皇權,鞏固統治,前一代王朝就是因丞相權力過大,才導致政治混亂的啊,聖上認為丞相權力膨脹會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為避免重蹈前朝覆轍,決定廢除丞相製度,從製度層麵消除這一隱患。”
陸煊緩緩道,元朝覆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丞相之權是很重要的一點。
元朝丞相權力極大,擁有較大的決策權與人事任免權,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
元順帝時期,丞相伯顏權傾朝野,擅自決定官員任免,對皇帝詔令也時有違抗,還試圖廢除元順帝另立他人,嚴重威脅皇權。
這種丞相與皇帝及朝廷各方勢力的權力鬥爭,導致朝廷內部政治鬥爭激烈,消耗大量行政資源,使得政策缺乏連貫性和穩定性,國家治理陷入混亂。
元朝時期,部分丞相為鞏固自身權勢,任人唯親,結黨營私,使得腐敗之風盛行,嚴重乾擾國家政策的正常執行。
還是元順帝時期,另外一位丞相哈麻,為謀取私利,向皇帝進獻房中術,導致宮廷風氣敗壞,同時他排斥異己,打壓朝中正直官員,使元朝政治生態惡化,行政效率低下,難以有效應對社會危機。
朱元璋是親眼目睹元朝覆滅的,往往新的王朝總是會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因此朱元璋認為丞相製度是元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邦這裡聽了陸煊的話,深有其感的頷首點頭。
陸煊說的確實沒錯,丞相製度有很大的問題,秦朝就是因為李斯這個丞相,導致扶蘇未能繼位。
雖然彼時大秦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各地起義和六國貴族複辟是遲早的事情,可若是當初李斯並沒有和趙高聯合,冊立胡亥呢?
和善賢德的扶蘇繼位,或許能解決很多秦始皇留下的弊政和各種問題,秦朝有著一定的幾率是不會覆滅的如此之快的。
“同時,聖上出身平庸,曆經艱難建立大一統王朝,對權力有強烈掌控欲,丞相作為百官之首,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擁有較大決策權與行政權,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皇權;廢除丞相後,聖上可直接管理文武臣子,實現權力高度集中,政務裁決皆出自皇帝之手。”
這句話讓劉邦目光微閃,這句話說到他的心坎裡了,他是一個十分向往權力、想掌握大權的人。
昔日他在鹹陽服徭役時,目睹始皇帝出行的盛大場麵,不禁感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那時的他就對秦始皇所擁有的至高無上權力充滿向往,內心渴望有朝一日能達到同樣高度,心中不由自主的產生了對權力的憧憬。
若非向往權力,昔日他被分封為漢王時,就不會選擇再次與項羽為敵,而是像其他諸侯王般偏安一隅,麵對強大的項羽,為了獲得最終的勝利,他與項羽展開長達四年的激烈角逐。
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還不是為了權力?
“因這種種原因,聖上最終策劃了一場大案,準備廢掉相權,我估計這件事情很快就發生了,當今丞相擁有不俗的處理政務能力,可他最終卻被聖上以‘結黨營私、獨斷專行,逾越職權,私自處理官員升遷、處決等重大事務’等罪,設立名“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罪名,誅殺丞相及其黨羽,並順勢廢除丞相製度,下令後世不得再設丞相職位。”
“就是這起案件,聖上大肆屠殺功臣,殺了三萬多人。”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