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當然,末代帝王絕非有能君主,可以說他有誌有氣、恪儘職守、兢兢業業,但不能說他擁有不俗的執政能力,曆史上很少會有完美的君主,根據史料記載,雖然他有著挽救這山河錦繡的決心,可卻在諸多決策上剛愎自用、猶豫不決。”
“比如在與建奴的戰和問題上搖擺不明,既想通過議和的方式緩解軍事壓力,又擔心背上賣國罵名,如此猶猶豫豫,豈是能君?”
“議和可短暫休養生息,開戰可殊死一搏,可二者他遲遲不肯做出最終決定,使得錯失良機,讓局勢越發嚴峻,沒有君王該有的果斷決策魄力,亦在關鍵時刻畏首畏尾,錯失諸多扭轉乾坤、定鼎山河之機,辜負我朝曆代帝王期望。”
陸煊認為,評價曆史人物應該有客觀性。
好的該提,不好的也該提。
不可能因為崇禎皇帝朱由檢硬氣,就隻說誇讚他的話,那樣和後世網絡上的‘曆史粉絲群體’又有什麼區彆呢?
劉邦的臉色顫了顫,心中五味雜陳。
恨鐵不成鋼的憤怒、痛心疾首的悲歎、感歎君主末路的無奈、寄予厚望的惋惜,種種情緒洶湧而出。
他實在沒有想過,巍巍大漢,王朝末年會發生此等之事!
他這一生南征北戰,曆經了風風雨雨、踏過了屍山血海,終究創建了這昭昭大漢,他能理解王朝覆滅乃曆史更迭的不朽規律,但卻無法接受是以這種方式覆滅的。
這個末代皇帝,難道就沒有他這位祖上的魄力和決斷麼?為何麵對異族還要如此猶豫不決?
要不就打。
要不就和。
國之大事,不可不慎,但也不可拖緩。
劉邦感到些許的憤怒,覺得這末代皇帝有些太不爭氣了,但想了想,又感到痛心疾首,久久歎息不停。
他能從陸煊的話中感受出來,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間,確實是想做一位有為君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試圖挽救蒼生於水火、試圖拯救江山於飄搖。
可這子孫的努力卻並未換來想要的結果,最終無力回天。
陸煊的話,讓劉邦有著一定的感同身受,如此拚命的努力,卻依舊無法阻止王朝滅亡,恐怕末代皇帝的感受也是痛苦的吧。
但想一想,這種局勢確實太難了。
於廢墟之上,重新屹立起新的瓊樓玉宇,這並非難事。
可想將漫天廢墟灰燼,重新凝聚成為巍峨殿閣,這遠遠要比重新打造一座宮殿難的多。
後者,是前者困難程度的十倍、百倍。
從陸煊的話中能感受出來,漢朝末年的各種問題實在太多了,內憂外患、農民起義、異族崛起、土地兼並、連年戰爭、官員腐敗、財政困難、黨爭問題,這麼多問題單獨一個都是大事,更何況如此多的問題堆砌在一起,再加上君王有誌卻無能,江山豈能不飄搖坍塌?
劉邦明白,即使自己身處於這位末代子孫的位置,也未必能輕鬆化解這些危機、應對如此艱難的局勢,劉邦感到深深的無奈感,聽著末代皇帝自縊而死,劉邦也感歎著命運的無常。
“唉。”劉邦歎了口氣,他發現自從陸煊來到這裡後,他歎氣的次數簡直比以前要多得多,從小到大劉邦都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從來不被眼前事所困擾、煩悶,吃完就睡,睡完就吃,能活一天是一天,能瀟灑就儘情的享受人生。
甚至當了皇帝後,麵對諸多事情,劉邦也沒有如此這般憂愁。
可現在他卻多愁善感,從剛開始的擔憂呂稚的身體、劉盈的身體,到老四劉恒的處理問題,韓信未來的造反問題,張良、蕭何的處理問題,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簡直數不過來。
他這是怎麼了?
難道,當初那逍遙自在的沛縣劉季,那個起義時被尊為沛公的劉邦,擊敗項羽時意氣風發的天子劉邦,已經消失了吧?
“房叔你總是歎氣什麼,難道也是憂愁我朝的未來麼?”
“彆想這麼多了。”
“我是後世人,擁有先進的思想,熟悉整個王朝的曆史,同時因為我的到來,太子的病情將會治愈好,那麼未來皇室是太子這一脈的,而非老四燕王這一脈的。”
“或許,太子這一脈的後代子嗣未必能比得上燕王這一脈。”
“可我會在有生之年,為陛下提出各個朝代遇到困難的解決方法,儘可能的讓王朝延續,同時也會想辦法讓時代發展,開發出新的武器。”
“這個時代,將會因為我的到來而改變!”
陸煊加重語氣道。
劉邦聞言,目光閃了閃。
是啊。
這是原本要發生的曆史,可因陸煊的到來,曆史必將發生改變。
曆史是洪流大勢,他記得當初有人和他說過,曆史大勢並非會因為單獨一個人而改變,但他認為這句話是錯的。
曆史大勢,總是會因為這個時代最閃耀的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而改變。
若非他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天下,那麼項羽將會繼續進行分封製度,又何嘗來的漢朝?
或者說,沒有他劉邦,會有陳邦、王邦,總會有人擊敗項羽建立新的大一統王朝的,可他們的曆史又怎會和漢朝的完全相同?
曆史是因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人,而發生無法想象的改變,項羽是這種人,他劉邦是這種人,而陸煊也將是這種人。
“我受教了。”
劉邦起身行禮,然後向著陸煊重重一躬。
或許陸煊論各種能力不如他的臣子們,可陸煊的思想確實讓他感覺到了新的光亮,這值得他一拜。
“房叔不用這麼客氣。”陸煊看不到外麵的景象,也察覺不到房叔對著自己行大禮,隻是感覺馬車微微晃了一下,或許是這段路並不是很好走的原因吧。
“房叔我有些餓了,也有點渴了。”
說了這麼多,陸煊感覺口舌乾燥,再加上算算時間也確實是該吃飯了。
他後世人的習慣並沒有改變,據說古人都是一日兩餐的,而他依舊一日三餐,總感覺若是少吃一頓的話,會少點什麼。
而房叔他們也很慣著自己,每天都供給自己三頓吃食。
“好,我這就令人去給你準備飯食。”劉邦也感到有些餓了,肚子咕嚕嚕的叫,他剛準備離開車內,忽然想到什麼。
未來漢朝覆滅的很大原因,就是建奴。
聽這兩個字,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建奴,匈奴!